禚照卿在查看烟苗长势。孙松摄
1988年的夏天对于禚照卿来说,并不炎热,因为他正深处在高考落榜的痛苦之中。刚满20岁的他,不知道何去何从。正当他躺在家里的土炕上黯然神伤时,父亲匆匆回家告诉他:“你过两天去烟站上班吧,政府要发展黄烟产业,现在正缺人!”父亲的话像一块石头砸在了禚照卿的心里,刚要争取复读机会的他,看着父亲已经累弯的脊背,想着两个年纪尚小的兄弟,他流下了不甘的泪水。
就这样,禚照卿带着满满的遗憾永远作别了校园,迷茫地踏上了第一个工作岗位。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这里将成为他最热爱的舞台。
苦心学技能
起初,禚照卿只是一名门卫,他开始有些不爽,但想起临行前父亲的叮嘱“不管干什么,都要好好干”,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这份看似卑微的工作之中。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每天还主动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这种踏实肯干的表现让他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1989年年初,禚照卿的工作有了变动,站长让他跟一位姓祝的师父学习生产技术。
当时的烤房还是土烤房,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就是火管安装。每逢师父指导烟农时,禚照卿都会把其中的关键点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并在师父喝茶休息时,到烤房里测量主、支和末火管的间距、炉头、炉尾的高度等基础数据。有一次,他认为学艺已成,毛遂自荐给烟农支炉,虽然水平线整好了,火管堆砌完成了,就连最难搞的“倒虹吸”也装好了,可是衔接主管时的坡度低了。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禚照卿被主户好一阵嘲弄。
禚照卿骨子里是个不服输的人,这次经历更加激发了他要完全掌握技术的决心。于是,他总结教训,终于分析查找到原因——他把测量坡度的方法弄反了。经过反复尝试和总结,他发现常规支炉存在操作空间紧张的弊端,于是创新发明了“圈外内退法”。此法开阔了操作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技术人员和烟农的一致认可。
在学习技术这件事上,禚照卿从来不惜精力和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3年公司年度工作表彰大会上,禚照卿站上了领奖台,捧在胸前的技术标兵奖状熠熠生辉。
潜心干工作
“高站长,能不能让禚照卿做包靠我的生产技术员?”烟农刘金喜第一次种烟时对方市烟站站长高玉平说。“像你这种第一次种烟的肯定是禚照卿负责指导啊!”没等刘金喜说完,高玉平直接回答道。
在方市烟站负责的植烟村里,不管是种烟的人还是不种烟的人,都听说过禚照卿这个名字,因为他的技术掌握全面、指导细心、服务周到。
从走上岗位时的无奈到现在的倾心投入,是源于内心对烟草事业的真挚热爱,这体现在禚照卿平时总是积极主动选择最难、最苦的工作去干,而且从来没有怨言。
2012年,高密市局(分公司)农艺师王锡金率先提出转换育苗方式,攻关漂浮育苗。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有丰富育苗经验的禚照卿肩上。
试验要求每天测量8:00、14:00、22:00、2:00四个时间段的温度,每隔三天要检测水池水的Ph值。为了更好地记录试验数据,他直接住进了育苗工场,住所是一个用篷布搭建的小棚子。现在他的腿部关节每逢阴天下雨都会疼,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通过三年的反复试验,他们最终得出结论——影响漂浮育苗出苗率的不是光照,而是积温。在此理论基础上,他们创新发明了移动拱架和二层膜保温、揭膜晒盘增温等实用技术。
2015年,禚照卿被邀请到潍坊市局(公司)关王培训中心做“漂浮育苗关键技术”的授课。当他讲完准备起身的时候,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对一名技术人员最大的肯定。
热心搞传承
经历了35年的奋斗与坚守,禚照卿获得硕果累累。发表论文15篇、专利成果23项、参与科技项目13项,荣誉证书摞在一起接近一米高。这样一份成绩单,已经足以证明禚照卿的奉献与付出。如今,53岁的禚照卿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脚步,依然勤勤恳恳地耕耘在工作一线。
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一直主动热心地帮助年轻人成长。
农村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禚照卿从来没有这样想,他认为烟草事业需要大家共同的力量,尤其对待年轻同事,他会主动向他们传授自己的技术经验。
“你看这是赤星病还是野火病?”去年夏天的一天,禚照卿在田间指着一片病叶,问刚来的大学生张勇。虽然是本科毕业,但是毫无实践经验的张勇显然对烟叶病害知识掌握不够,随即苦笑着说:“师父,这两种病都是叶片结痂变干,您有没有辨别的诀窍?”“当然有,你看腐烂部分的形状……”禚照卿开始耐心地倾囊相授。
禚照卿不仅是“技术宝典”,还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他的文笔以朴实细腻而著称。“一定要多学习,多写东西,对提升自己很有帮助。”禚照卿经常这样提醒身边的年轻人。
年复一年,从禚照卿身边走过了很多年轻人,他们都换到了不同的岗位,很多人都成了烟叶生产上的骨干精英,有的已经成了他的领导。每当谈起这些“徒弟”,禚照卿总是满脸骄傲。
烟草事业从发展初期走向今天的辉煌,离不开无数像禚照卿这样的老烟草人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的奉献润物无声,值得我们尊敬!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