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纪实 > 正文

张雪松:雪中青松挺且直

——江苏中烟先进典型人物代表素描
2021年08月09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尹屾、赵普
A+ A

张雪松认真查看设备数据。

  50岁上下,身量不高,穿着一身略微褪色的卡其色工装,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笑容憨厚——他叫张雪松,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通烟滤嘴公司生产车间调车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是南通烟滤嘴公司重要的技术“练兵场”和创新“孵化器”。

  谈及对卓越的理解,张雪松说,追求卓越没有捷径,每天都要比前一天更努力一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正是张雪松工作34年来的常态。

  1987年入职后,张雪松一直从事烟用三乙酸甘油酯、烟用热熔胶生产工作,直到2000年被调到滤棒成型车间。相比一直从事滤棒成型工作的同事来说,张雪松调侃自己是个“插班生”。

  “插班生”更要踏踏实实学习,努力成为“优等生”。为了尽快掌握滤棒成型操作技术,性格要强的张雪松坚持每天最早进入车间,从早到晚围着设备反复研究。

  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遇到机器故障,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留心学习他们的操作手法;吃午饭时,他抱着操作手册边吃边看;下班后,他将一天的操作学习心得进行总结和归纳。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多月后,张雪松凭借出色的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台KDF4机组的生产骨干。

  2012年年初,张雪松由滤棒成型操作工转为成型班组调车工。产品规格多,机台运行状态不一,操作工技能水平、生产经验各有不同,面对新挑战,张雪松勇于“啃硬骨头”,认真总结各种机型的特点,记录生产过程中各个规格的滤棒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与机台操作工深入交流,拿出最有效的处理措施。

  成天与机械设备为伴,张雪松练就了一双敏锐的耳朵。有一次,他在轰鸣的设备运转声中听出刀头处有异响,停机检查果不其然。张雪松立即对其修理调试,避免了一个重大设备事故的发生。

  每年的生产高峰期,机台出现问题的频率提高。张雪松每天穿梭在各个机台之间,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那个永远充满干劲的忙碌身影,成为班组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的有力保证。

  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翻过一座座技术高峰,张雪松从当年的“插班生”成长为技术团队的“总教头”,并荣获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第六届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为了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专家行家队伍,2016年,南通烟滤嘴公司成立“张雪松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大青年员工培养力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在“深挖ZL26D细支滤棒新机型设备提速增效”项目中,张雪松大胆尝试,最终找到攻克难题的关键点,确定以提升盘纸拼接效率为中心的解决方案,使设备有效作业率提升至近94%。

  在“基于YL43A型细支九五滤棒高效生产平台的研制”项目中,张雪松带领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反复试验,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为保障“南京”(细支九五)滤棒产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折盒机适应性改进”项目,张雪松与团队成员用1个月的时间设计出了新的推凸台,改进了推盒支架,最终创造出一款整体质量更轻、孔位更加精准、一体性更强、更换更加方便的折盒机构。该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截至2020年年底,张雪松带领团队累计实施精益改善项目97项,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改善成果83项。成果内容涵盖现场管理提升、设备性能提升、安全措施提升、流程精益改善、系统功能优化等方面,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260万元。一线员工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努力成为生产一线的“创客”,为企业降本增效、技术升级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在企业改革创新中,张雪松就像大雪中不畏严寒的青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毅力,百折不挠,奋力前行。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