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万物竞发,这是充满希望的时节。在江西吉安的广袤田野上,一片片烟叶随风轻摇,宛若金色的波浪。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烟苗,既承载着老农掌心磨出的茧,也托举着青年返乡时的热望;既是账本上跃动的数字,更是乡村振兴蓝图中最鲜活的注脚。
从青苗破土到金叶归仓,一代代吉安烟农以匠心为犁、以汗水为露,让这片“黄金叶”既承载着祖辈的坚守,又托举起时代的希冀。这里,每一株烟苗都承载着烟农的汗水与希冀,更串联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故事。
初心如磐:深耕沃土育“金叶”
清晨六点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烟农刘桂昌已扛着锄头走向烟田。露水打湿裤脚,他弯腰轻抚烟叶,指尖摩挲叶片上的露珠:“这叶片宽圆,今年定是好收成。” 六旬的他脊背微驼,却将二十载光阴化作与土地的深情对话。
年逾六旬的刘桂昌,是安福县岗口村的“铁杆烟农”。二十年来风雨无阻,他将烟田从最初的5亩扩至20多亩,从青丝到白发,始终躬耕垄亩,坚持种好每一株烟。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熟练掌握了栽植、烘烤、分级等技术,是十里八乡公认的种烟技术能手。“种烟如养儿,得用心!”他常对新烟农念叨。
村里年轻人讨教技术,他总把烟田当课堂:“移栽要掐准时间,避开‘倒春寒’,垄体要培得高根才能扎得深。” 精栽细培、科学烘烤,他总是手把手向新烟农传授传统经验和技术。去年,20亩烟田净赚4.5万元,老刘的笑纹里藏着丰收的底气:“土地不欺人,烟叶就是咱的‘黄金叶’。”
在吉安,像刘桂昌这样的“老把式”数以千计。他们以土地为纸、汗水为墨,将烟叶产业书写成一篇惠及万民的锦绣文章。夕阳下,刘桂昌蹲在田埂抽旱烟,望着满是生机的烟田喃喃:“这辈子,就爱看这烟叶绿。”
薪火相传:青春逐梦沃野间
赵庆军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两张对比照:一张是2015年他在深圳电子厂流水线上的灰白工装照;另一张是去年他站在烟田里,举着刚采收的烟叶开怀大笑,身后是绵延的翠绿。
“在外打工那几年,每天盯着螺丝钉,心却空落落的。2016年当地烟草和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种植烟叶的扶持政策,小时候家里就种烟叶,我经常跟着父亲到烟田除草、施肥,有了好政策,26岁那年我决定返乡种烟叶。” 赵庆军回忆着开始种植烟叶的初衷。
2016年返乡时,他揣着打工攒下的3万元,承包了10亩田地,开启创业致富路。“第一年对种植技术还不熟悉,我挣了1万多元,虽然不多,但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说起创业收获的“第一桶金”,赵庆军是自豪。
在安福县烟草专卖局(以下简称安福烟草)的技术指导下,赵庆军的种植技术越来越熟练,信心也越来越足,如今,他的烟田已扩大到40亩,还成了“科技示范户”,“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智’种田。”他咧嘴笑。今年烘烤季,他准备创新尝试烟叶烘烤温湿度远程监控,安福烟草烟站技术员感慨:“这小子敢闯,是块好料。”
像赵庆军一样的烟田“后浪”们,在江西吉安不在少数,他们从不吝啬勤劳与汗水,心怀梦想,在乡土大地开垦自己的希望田野。从“打工潮”到“归乡热”,吉安的田野正被年轻人的热情点燃,他们用现代技术浇灌传统产业,让烟叶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转型蝶变:共富路上显担当
雨后初晴,走进安福县谷源山林场青塘基地,李青山百亩连片的烟田连绵如毯,他正在和安福烟草技术员探讨如何进行烟叶花叶病的防治。
图为农场主李青山与技术员共研烟叶病害
从散户种植到农场主职业种植烟叶,李青山的蜕变始于一次抉择:放弃低效作物,专攻烟叶种植。“种油菜三年,不如种烟一年。”2021年,他看到烟叶种植效益连年提升和稳定的合同收购保障,坚定信心发展家庭农场专职种植烟叶,并将种植规模从30多亩发展至近100亩。
“发展规模化种植,难点之一在于土地流转,要整片长期流转也面临很多阻力,需要政府协调、烟草部门支持,最终他们一起帮我达成了心愿。”李青山介绍。
如今,李青山一季烟叶净收20多万元,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他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我不光要把烟叶家庭农场搞好,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据了解,他的家庭农场,每年能够为当地创造了10多个就业岗位,季节性临时用工岗位更是达到30个,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收近20万元。
“我年龄大了,在家门口也能有份收入,得亏李青山的烟叶家庭农场。”贫困户潘忠学在李青山的农场务工一个种植季,收入近1万多元,脸上终于有了舒展的笑容。
近年来,家庭农场在吉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烟农们以规模化种植撬动效益,以产业链延伸激活乡村经济,让“金叶子”成为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四十年风雨兼程,吉安烟农们传承井冈山精神,将传统种植淬炼为现代产业。从刘桂昌的坚守到赵庆军的传承,再到李青山的担当,每一片烟叶都凝结着奋斗的基因,书写着时代答卷。
正如烟农们所言:“我们不仅要让叶子更金黄,还要让日子更红火。” 如今,这片土地上烟田连阡陌,村舍换新颜,曾经的“脱贫致富叶”正化作“振兴共富叶”,在赣鄱大地上续写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