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利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和撂荒地复垦。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福建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心系“国之大者”,近年来,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主动把烟叶产业融入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大局,纵深推进烟稻产业政策协同融合、生产技术互利融合、基础设施共享融合和综合体建设深度融合,推进烟稻生产全程产业政策、土壤保育、绿色防控、机械作业和种植主体培育“五个一体化”,初步形成了更有保障、更加生态、更为绿色、更具效率、更可持续的烟稻全程一体化生产体系。
坚持“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福建省局(公司)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沟通协调,健全完善农田保护、设施投入、专业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度,充分发挥烟叶、水稻政策规划协同效应。
福建省局(公司)持续加快科技攻关步伐,在育种、植保环节实现技术突破,转化推广烟草农业类科技成果。陈飞雄摄
聚焦土壤保育,他们深入研究烟稻水旱轮作技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均衡土壤养分;探索肥沃耕层构建技术,配合实施稻草溶田还田、绿肥种植,系统推行高效水肥管理,努力实现全生命周期土壤保育。
在绿色防控方面,他们积极构建烟稻全程绿色生产体系,将烟叶生产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延伸到水稻生产,并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出台相关技术意见和监管措施,实现农田全生产周期绿色管控。
同时,福建省局(公司)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遴选,探索构建农机、农艺、农田、农服“四位一体”的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拓展育苗大棚、烤房等设施功能,不断提高设施设备综合利用率。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不仅农田、温光资源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绿色防控、组织模式等实现了互鉴互促,育苗大棚、烤房、农机等设施设备也实现了共享共用,农业生产降本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福建省漳平市城内村农户使用插秧机种植烟后稻。福建省局(公司)供图
既要稳定种植面积,又要稳定种植主体。福建省局(公司)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开展烟稻种植主体素质提升行动,通过构建烟稻生产技术指导视频库、开展培训等,不断提高农民种植水平;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冰雹跨省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为烟农购买烟叶种植保险,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科学轮作,收益稳定,有效调动了种植积极性。2024年,福建烟区烟后稻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牢牢稳固了全省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面积和全国四分之一的杂交稻种子数量。烟稻融合发展得到了烟区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推进烟稻发展连续三年写入了福建省委一号文件。
福建省局(公司)表示,将从更深层次上推进烟稻融合发展,继续锚定烟后稻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做实烟稻双优基地,不断推动烟叶提质、水稻增产、农民增收,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长期以来以创新思维破题,通过构建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粮烟协同发展之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湖南省局(公司)通过构建粮烟互融互促的烟区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了烟粮稳产、烟农稳收的良性发展格局。本报记者王经纬摄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烟叶产业被列入全省种植业特色产业规划,今年粮烟协同发展首次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进一步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主体培育等一揽子政策措施。
同时,各产区党委政府将烟叶产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总体部署,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统筹整合政府财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重点支持高标准烟田和烘烤设施建设。
在湖南烟区,“烟田即粮田、烟业促稻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实施土地资源“一张图管理”,如今湖南已建成高标准烟田92.87万亩,打造出湘中南典型浓香型烟叶产业带和湘西北高水平山地特色烟叶样板区两大核心产区。2024年,全省烟后稻种植面积突破110万亩,实现“一季稻米供三餐,一季烟叶强产业”的双重效益。
在浏阳市淳口镇,烟农陈正生算了一笔账:“除了烟叶种植收入,种晚稻每亩还能增收2000元左右,轮作既实现了降本增效,也改良了土壤。”这种良性循环的背后,是政企、工商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湖南烟草商业系统创新推行政企共建模式,建立“保需求、稳烟田、兴烟区、富烟农”的基地单元管理体系。通过协调搭建土地要素协同平台,实现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2024年,全省烟区持续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惠及烟农3.8万户。
湖南省局(公司)积极构建现代高效、轻简作业、绿色发展的生产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稳步前进,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化发展持续突破。湖南省局(公司)供图
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智能化育苗大棚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烟苗生长数据;在桃源县,全程机械化移栽设备精准作业,工作效率较之前提升3倍;在郴州市,烟田无人机植保防治烟叶病虫害覆盖率达95%……这些场景是湖南烟草商业系统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如今,湖南烟区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万个,带动3.9万农户增收致富。在湘西山区,“合作社+烟农”模式让零散土地整合为连片基地,户均年收入增加2.5万元。这种“把小农户融入大产业”的做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粮烟协同发展机制的健全,带来了多重效益的叠加。湖南省局(公司)正以烟叶产业“一带一区”建设为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们通过优化基地单元布局,推动产能向优势产区集中;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构建从田间到车间的全产业链管理体系。按照规划,2025年全省将再建高标准烟田10万亩,烟后稻种植面积突破120万亩,真正实现“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许辅华是江西省石城县小松镇蜀口村的一名职业烟农,去年他种植了30亩烟叶,并在烟叶采收后及时种上了烟后稻。遭遇干旱天气,在当地政府和烟草公司的共同支持下,他及时采取了打井、疏渠、引水等补救措施,烟后稻的质量好于往年,部分优质品种的单产量甚至创下了新高。
江西省石城县高田镇大秀村,收割师傅正在帮烟农收割烟后稻。温昌恭摄
烟叶种植过程中,“早季种烟、晚季种稻、隔年轮作”的烟稻轮作模式是南方地区较为高效的复种方式之一。近年来,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推进“烟粮轮作”种植模式,旨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土地利用率,让烟农种好“金叶子”、充实“米袋子”、鼓起“钱袋子”。
2024年,江西省局(公司)在会昌县、石城县、峡江县、安福县、黎川县、乐安县试点优质品种烟后稻订单生产,种植面积6000亩;2025年新增赣县区、信丰县、广昌县、永丰县4个县(区),预计推广面积12950亩。
“我们坚持把烟区振兴、服务‘三农’作为烟叶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找准烟叶产业与重农抓粮、烟区振兴的结合点,体现行业责任担当。”江西省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姜凯说道。
他们主动融入重农抓粮大格局,用行动践行“以烟稳粮、粮烟互促”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技术互融,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烟后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探索构建水稻、烟叶一体化种植技术体系;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选定优质高产新品种,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烟后稻价格比普通稻提高约20%;开展订单生产,确保品种优质优价,提升烟农收益;坚持绿色防控,科学研究烟稻轮作中的土壤保育技术、病虫害联防联控技术,组织进行稻草融田改良土壤,科学平衡施肥;引导烟农合作社集中资源,统一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江西省安福县寮塘乡万亩烟后稻迎来丰收。吉安市局(公司)供图
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江西烟区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粮烟融合发展,烟农亩均收入增加200元以上;轮作减少了病虫害,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地肥力;种植结构多元化降低了单一作物种植带来的市场风险,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烟稻轮作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烟农的收入水平,还为当地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此外,江西省局(公司)致力于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指导、善管理、强服务”的烟叶管理队伍,因地制宜培养粮烟协同生产的新型种植主体。2024年,江西省各烟区共组织技术培训200余场,指导烟农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同时,他们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烟农提供农机具选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江西省局(公司)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构建高效协同的粮烟双优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连片集约优势产能布局、轻简作业高效生产新局、生产与服务主体共同发展格局,实现更加现代、更高效率的发展。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