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寒气逼人。而河南省卢氏县2024年规划烟田深耕翻、冬起垄的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
作为“全省烟叶十大核心县”之一,经过2023年的不懈努力,卢氏县终以收购烟叶23.6万担、实现产值3.8亿元、创造税收8360余万元的圆满“收官”,刷新了近5年来烟叶产值效益新高,提振了全县近4000户烟农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金叶归仓大有年,丰收烟农干劲欢。今年烟叶收购中后期,全县上下就瞄准2024年种足种实12万亩烟叶,收购与工业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烟叶25万担等目标,及早发力。
日前,卢氏烟区正谱写着“大干快干100天,势夺全省烟叶产量第一大县、质量第一强县”的有宽度、深度、热度的“奋斗曲”。
宽度:多维发力实现“由稳转增”
冬日,在文峪乡寺洼村土地整理现场,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这处186亩撂荒地,将被深耕翻后开发成新烟田。文峪烟叶收购点负责人杨潘有信心满满地说:“有了这片新开垦烟田加持,明年烟叶收购量达到1.1万担不成问题!”
像寺洼那样扩增面积的连片方,在卢氏烟区不在少数。如何实现面积扩张?卢氏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席东峰用“123”作了解答。
所谓的“1”,即“一个争取”。抓住烟叶由稳转增有利时机,争取县政府将烟叶产业纳入到县里产业链发展当中。
所谓的“2”,即“两个考核”。将烟田面积、种烟户增减情况,纳入到站点年度考核指标,激发了系统职工扩规模的积极性。
所谓的“3”,即“三个转变”。引导帮助种烟小户转变为种烟大户,劣势产业、淘汰产业用地转变为烟叶产业用地,撂荒地转变为烟地,破解“在哪种烟”问题。
2023年初,县乡政府调整烟叶税收奖励政策,加大对土地流转烟田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引导农村闲散劳力转产种烟,新增烟田1.67万亩。
如今,这种奖补政策和协调机制仍在延续,推进烟田由稳转增势头未减,该县2024年计划新开发烟田1万亩。
深度:多策并举实施“以质增量”
12月11日,卢氏县召开“四项重点技术暨种植模式改良”宣讲座谈会,特邀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经理张常兴到该县开展专题宣讲座谈。该县县委副书记、县烟叶产业链链长王磊,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烟叶产业链副链长张建忠出席,全县烟农代表、各产烟乡镇烟叶主管领导、烟叶生产服务中心及烟草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烟叶战线干部职工共计900余人聆听宣讲。
宣讲会上,从高油分(豆浆+油枯)有机肥施用、杯罩移栽代替地膜、关键期补水、绿色防控、种植模式改良“五个方面”做了全面讲解,并对“4+N”重点技术作了系统阐述,让烟农对推广最新最实用烟叶生产技术的前景以及关键期补水解决旱作栽培的真招实招、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绿色发展新路径等有了全面了解,为提升种烟水平、增加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座谈会上,县委县政府领导、县烟叶生产服务中心、各乡镇政府纷纷表示,要全力确保四项关键技术的政府配置资金落实,确保机械配置有资金支持、水源补充有资金保障,让烟草投入一部分、财政支持一部分、烟农自筹一部分成为烟叶产业发展的固定机制和良性循环,切实让烟农的口袋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此外,卢氏县分公司将全方位推送各项技术的应用,加大井窖式移栽技术、揭膜培土、绿色防控、带茎砍烤等技术推广力度,全面落实全生育期追钾、二次打顶和轻打顶、上部4至6片烟一次采烤等技术,力争使“中棵烟”比率达到90%以上,稳步提升烟叶内在质量。围绕烟叶降本增效难题,从农机农艺成熟技术入手,持续用好烟基设施,把有限的烘烤设施资源建好、管好、用好;完善防灾减损体系,建立健全气象、水利、烟草三方联合预警防灾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在病虫害防治、旺长期补水、防雹减灾和减损攻坚上下功夫,让烟农种烟更安全、收益更稳定。
热度:多方联动推进“由大变强”
喊破嗓子不如撸起袖子,好高骛远不如埋头实干。为夯实2024年烟叶大发展基础,该县烟叶战线形成了热火朝天战冬寒,多方联动促发展的火热格局。
组织领导层面。该县县、乡(镇)、村相继组织召开了烟叶生产推进会,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烟草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以及烟草系统领导,利用“四下基层”大调研时机,深入基层解决烟田规划、土地流转、冬季生产中遇到的难题,释放大抓烟叶、抓大烟叶的鲜明导向。
烟田深耕翻、冬起垄战场。该县莘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织的210台大型农机,烟农手中现有的2600余台小型微耕机、旋耕犁、起垄机,正开足马力奋战在烟田深耕翻、冬起垄战场。目前烟田深耕翻已基本结束,冬起垄已完成三分之一。
烟农层面。全县3900余户烟农,正利用晴好天气,加紧开展冬季烟叶生产作业,力争在年末岁尾,完成烟田起垄60%以上。
生产服务层面。由合作社组织的有机肥,已按照生产节点陆续运送至农户家中或田间地头,县、乡层面组织开展的“烟叶四项技术”培训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一个推进烟叶更优、烟农更富、烟区更美,助推乡村振兴蹄疾步稳的美好画卷,正在卢氏烟区徐徐展开。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