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照耀九龙山,路边飘落着片片金黄色的树叶,漫步在贵州省大方县兴隆烟区产业综合体核心区辖区内,处处可见烟农丰收后充满欢乐和喜悦的笑脸。
“你好!”在沙厂烟叶站院前的烟机设备停车场上,一位脸庞黑红的中年汉子放下正在抢修的活儿,向我亲切地打着招呼。我一边热情地回应着,一边快步走近他,然后彼此双手紧握。因为经年累月下地干活,他的这双手骨骼粗大,明显要比一般人有劲,上面布满着老茧。
他叫蒲太卫,今年47岁,种了11年烟叶,是一位“铁杆烟农”。夏去秋丰盈,又是一年丰收时。他全家4口人,2个劳动力,今年种了40多亩烟叶,卖烟叶总收入20多万元。
蒲太卫还是烟农专业合作社里的一名机耕手。今年,他担任机耕手收入逾2万元。他很喜欢“机耕手”这个新称呼。“现在吃的是‘技术饭’,不仅比以前挣得多,去哪干活都会被叫声‘师傅’。”他的言语间透着自豪。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他熟练操控农机,摇身为“新农人”的价值表现。
在沙厂烟叶站,记者还见到另一位“铁杆烟农”高丛伦。他种了20年烟叶,有2个劳动力,今年种植面积近50亩,卖烟叶总收入20多万元。“金叶子”带来了好日子,烟叶丰收喜悦洋溢在他全家7口人的心头。他养育了4个儿女,靠着种植烟叶的稳定收入支撑着他们的学业,有一个孩子正在读研究生,2个孩子已大学本科毕业,另一个最小的孩子就读于初中。
有烤烟收入保底,蒲太卫和高丛伦敢干更多事。他们各盖起了300多平米的新房,从茅草屋搬进了二层小楼,圆了两家十几口人的新房梦。两家都买了小轿车,没事就出去旅游,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蒲太卫和高丛伦两家摆脱贫困只是大方县兴隆烟区产业综合体18户烟农中的2个个例。
兴隆村的变化,源于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建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大方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根据上级安排,制定“烟叶+N”等举措,并以此推进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
综合体聚焦“怎么种烟”的问题,运用全程装备、适用技术和先进管理措施,推动烟叶生产提质增效。
深秋时节,行走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投入眼帘的是一座初具规模的综合体基础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现修建有机耕道5784米、中棚7560平米、沟渠8894米、烤房63座。
综合体结合智慧烟叶平台数据信息,探索施肥、灌溉、植保、烘烤四个环节的智能操作、精准作业,让技术标准落地,提高水、肥、机等精准投入与科学管控水平,促进烟叶减工降本、提质增效。通过绿肥播种600亩,堆制有机肥500亩,并释放蠋蝽11127头,蚜茧蜂556350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重点推行土壤保育技术、烟地深翻抗冬、水肥一体化、上部叶4-6片一次性砍(采)烤技术、采烤一体化和工序化作业等适用技术,实现100%深翻炕冬、100%起垄待栽、100%井窖式移栽、100%测土配方施肥、100%成熟采收、100%科学烘烤。
良“机”妙“艺”绘丰年。“兴隆综合体规划面积1200亩,2023年烟叶种植644亩,在综合体核心区全部采用大型拖拉机深翻炕冬,采用旋耕机碎土、起垄,采用覆膜机覆膜,采用打孔机打井窖移栽,采用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采用分类编烟和弹簧烟夹实施专业化采烤。烤烟生产重点环节专业化服务覆盖率90%,配套产业专业化服务覆盖率80%,通过机械化作业及其他专业化服务,机械化作业率达80%,亩均用工成本控制在16个以内。”大方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黄兰兴致勃勃地对我说。
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机纵横驰骋,烟农辛勤耕耘,依托农机农艺加速融合,一幅“烟叶+N”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大方县兴隆村徐徐展开。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