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在黄土地上播种希望

2023年09月27日 来源:中国网
A+ A

“王技术员,快来看看我这3炉烟叶,炉炉黄!”8月3日上午,笔者跟随山东潍坊诸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烘烤主监王桂荣走进孟友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烘烤工场时,一位身材中等、脸色黝黑的汉子笑着迎了过来。

王桂荣立即把这个汉子介绍给笔者:“他叫李言忠,他父亲就是当地有名的农场经理李学楷,曾在琅埠经营烟叶农场十年。如今他子承父业,把烟叶农场经营得很好,让老父亲都不得不佩服。”

眼前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场经理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在笔者的追问下,李言忠详细讲述了他的种烟经历。

李言忠今年51岁,诸城市贾悦镇万家埠村人。万家埠村是诸城烟区有名的烟叶种植大村,李言忠的父亲李学楷则是这个烟叶种植大村里有名的种烟能手。

万家埠村有300多户人家,农田不足2000亩,人多地少。据李言忠介绍,万家埠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大面积种植棉花,后因棉铃虫治不住,种植效益逐年降低,村民就不再种棉花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为摆脱贫困,李学楷和几户村民开始种植烟叶。几年之后,种植烟叶成为万家埠村人最为上心的事,村里有200多户村民种烟,面积超过了1500亩。因为种植烟叶,村民们逐渐摆脱了贫困,万家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那时在我们村,种烟收入几乎是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大多数村民每年种5亩左右烟叶,一般每家有一座烤房,种烟少点儿的几家合盖一座烤房,烘烤时合伙使用。采收烟叶时,每家在绑好烟叶的杆子上做好标记,卸炉时按标记把干烟运回家,再分级交售。”说起30年前村民们种烟的事,李言忠记忆犹新。

那时,每年夏秋,万家埠村的妇女都忙着采收、编杆和分级,男人们则忙着装炉、烘烤、卸炉。那些年,李言忠家的两间南屋被改造成了烤房,由于受烤房容量和土地所限,每年种植7亩左右烟叶。

图为:李言忠在烤房自动烘烤仪上设定烘烤温湿度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像样的农机,栽种六七亩烟叶就满够一个家庭忙活。烤房容量小,也就能烘烤几亩烟叶,烤房里没有电机、风机,更不用说自动化烘烤仪器了,烤烟的人全靠一支温湿度表,每年都会出现把烟叶烤坏的情况。现在好了,合作社有烘烤工场和密集烤房,一座标准化烤房就可烘烤近20亩烟叶,烤房温湿度交给烘烤仪自动掌握,烟叶烤不坏。”对比过去与今天种烟境遇的不同,李言忠打开了话匣子。

回想起以前种烟人的辛苦,李言忠记忆深刻:“那时烤烟,炉房点火后一刻也离不开人,因为烤房是各家各户自己建造的,一名司炉员只能照看自己家的烤房。几户合用一座烤房烘烤的还能轮流休息一下,一家一座烤房的,看炉人哪个不熬得眼红身瘦?每到烟叶烘烤季,我父亲都会消瘦许多……”

1985年,由于体谅父母的劳累,再加上弟弟妹妹需要照顾,李言忠读完初中后选择了退学,回家和父母一起种烟叶。几年后,由于种烟多、收入高,李言忠家不仅翻盖了房屋,还第一个买了一辆12马力的小型拖拉机,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我父亲种烟较早,和烟站的技术员也熟,是种烟方面的‘老把式’。乡邻们遇到技术难题时,除了找烟技员外,就是来找我父亲帮忙。”李言忠说。

李学楷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队长,种烟技术好,又是个热心人,烟技员每次来村里指导怎样种烟、烤烟时,都会把他家作为示范户。因此,李学楷家的烟田是乡邻们种烟的样板,他家的烤房也是每年办烘烤培训班的场所。

因为有父亲作依靠,那时的李言忠对种烟还不怎么在意,平日只是跟着父亲,父亲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干活归干活,对种烟技术并不上心。尤其是家里添置了那台小型拖拉机后,李言忠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空就琢磨拖拉机的原理和构造。

李学楷看到了儿子的兴趣不在种烟方面,就建议李言忠用拖拉机帮盖房子的乡亲们运输砖瓦、石料、沙子等建筑材料。

从此,李言忠成了村里的忙人,每天驾驶着那辆12马力的拖拉机,奔波于乡亲们打墙盖屋的现场。

2004年,诸城烟区开始引导鼓励烟农和社会上有能力的人投资兴办烟叶农场。经烟站牵线,尝到了种烟甜头的李学楷走出了人多地少的万家埠村,来到邻村琅埠租赁了200亩土地,开始经营烟叶农场。

“父亲靠种烟辛辛苦苦养家,可光阴不饶人,父亲总会有老的时候……”李言忠说着,眼睛变得湿润起来。

成家后,李言忠和妻子在村里办起了养鸡场,生育了一对儿女。之后在父亲的帮助下,他们还购买了大型货车,在镇上做起了运输生意。后来,李言忠出了一次意外事故,腿脚受伤不再适合跑长途,于是他就卖掉了大货车,受聘于一家运输公司当车队队长。

“老父亲放不下他经营了近10年的烟叶农场,可谁来接手?我弟弟在潍坊带着一个水暖安装队忙碌在建筑工地上,显然不能回来。在父亲的病床前,经过商量,家人们还是决定由我来接手烟叶农场。”谈到自己接手父亲的烟叶农场时的情景,李言忠说。

“你和妻子这几年经营烟叶农场的效益怎样?”笔者问道。

图为:李言忠在烟田里查看诱捕器使用效果

“我和妻子在琅埠烟叶农场经营了六年,效益还是不错的,父亲说我们每年经营烟叶农场的利润差不多是他经营时的一倍。说实话,这并不是我们夫妻俩比父亲种烟技术好,而是烟草部门的技术指导比以前更细致了,再加上如今有了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从前年开始,烟叶农场全部用上了滴灌系统,虽说近两年烟叶农场调减了50亩种植面积,但收入还是在增加。”李言忠高兴地说。

“说起来,功劳要记在人家烟技员苑治海头上!我经营烟叶农场这几年,从烟田起垄施肥、烟苗移栽、大田管理到采收烘烤,他经常来指导,心比我操得多,脸晒得比我的还要黑。我们这一片的烟农都亲切地叫他‘老铁’!”谈及烟草部门技术人员的服务和帮助,李言忠感慨地说。

接过父亲的烟叶农场经营了六年,李言忠不仅收益不错,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份稳定长久的致富产业,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望……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