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云南广南:石旮旯里“凿”出“致富路”

2023年05月04日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郑文芝
A+ A

时下,正值烤烟移栽的黄金时期,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杨柳井乡的各烤烟种植连片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地穿梭在烤烟地里,施肥、浇水、放苗、移栽、覆膜,现场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一株株嫩绿的烟苗在他们的手中翻转、落地,不一会儿,一株株朝气蓬勃的烤烟苗就移栽到田垄中覆上膜,种下的新芽争相冒头,尽显勃勃生机。大家干劲十足,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沿着杨柳井乡石笋村的山坡盘山而上,目光所及,皆是长满石头的山地,水源匮乏,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

石笋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质大多是透气疏松的颗粒砂土,雨旱两季分明,温度适宜,日照充分,十分适宜种植烤烟。地表崎岖,怪石林立,但是勤劳的烟农们用双手和汗水在那被石头遮住的沃土上,造就了一株株烤烟坚挺地生长在上面,养活了一户户人家,为石笋村带来了富裕美好的未来。

正如杨柳井烟叶工作站站长黄绍毅所言:“石笋村地面的土层相对薄,下面都是石头,我们这些烟农都是站在石头缝里把烟一棵棵种出来的,非常了不起,是全乡最能吃苦的烟农。”

今年由于受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石漠化的环境脆弱性和干旱灾害结合在一起,更加重了石笋村民在最佳节令完成烤烟移栽的负担。为保证烟苗在最佳节令按时保质完成移栽,杨柳井烟叶工作站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烟农投入烤烟大田移栽工作。

虽然夏日炎炎,但依然抵挡不住杨柳井乡烟农们抗旱移栽的热情。走进石笋村大坟堡烤烟种植连片,烟农吴洪虎正顶着烈日、穿梭在自家的烟地里忙着给刚种下去的烤烟戴上“保护伞”。

微信图片_20230428103644.png

石旮旯里栽烟场景。

“这是我今年新发现的好玩意,一个才0.15元,可重复使用3-4年,用这个小玩意可真是帮了我大忙,解决了我石头缝里种烤烟盖膜难的大难题,省工又省力。”吴洪虎笑着说。

杨柳井烟叶工作站生产技术员兰传勇介绍道:“这个小玩意是简易饭盒改装的,替代地膜能够有效解决石旮旯地无法盖膜和精准点株的难题,对照地膜烟,更加具备保温保湿和早生快发的功效,今年在整个杨柳井乡预计推广1350亩左右。”

“栽烟的时候尽量离开那个肥料,还有就是用那湿泥巴在周围围一圈……”一边给烤烟戴上“保护伞”一边提醒工人们烤烟移栽时的注意事项,从整地理墒到打穴再到移栽他都亲力亲为,认真完成好每一个步骤,为今年烤烟增收致富开个好头。

“80后”的吴洪虎是一位“铁杆”老烟农,他今年共种植了60亩烤烟。 “我从2006年发展烤烟,到现在已经17年了,当初刚开始种烤烟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没想到种上‘瘾’了,这一种就是将近二十年,是种烤烟让我们户户有了存款,住上了小洋房、开上了小轿车。”烟农吴洪虎满怀信心地说。

袁文国正从运苗车上抬着两盘烟苗走过来,从早上天刚亮开始下地到现在,袁文国已经栽了近3盘烟苗。“现在帮着种烟,后面帮着摘烟叶、编烟、分级,像我们这样五十几岁的人,能在家门口一天赚100块钱,已经很好了。”袁文国在烤烟地里慢慢直起腰身,边盘算边说道。

近年来,石笋村充分依托当地自然优势,坚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基地,始终把发展烤烟产业作为村民增收致富之路,确保烤烟这一“吹糠见米”的优势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万千烟农的缩影,千百村寨的写照,除了石笋村,杨柳井乡还有不少在石头缝里种烤烟的村寨,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困难,却也有着同样的热情。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用小小的烤烟,一栋栋洋楼平地而起,一辆辆轿车驶入门前,一个个孩子步入大学,乡亲们鼓了“口袋”、富了“脑袋”。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