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自8月中旬开始,山东烟区的烟站便陆续热闹起来,前去交售烟叶的烟农络绎不绝。感受着规范高效的烟叶收购服务,烟农们笑逐颜开,增收致富的希望在心底升腾。
回首过往,山东的烟叶收购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15年,英美烟公司在潍坊坊子建立第一个收购场(站),收购附近村子所产的烟叶。每年到了烟叶收购时节,在收购场(站)外排队等候交售烟叶的烟农队伍有时长达两三公里。进门后,烟农将烟叶放在空地上,烟师看货划价。
1919年以后,山东烟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每到烟叶收购旺季,各路客商云集。不过,由于当时收购价格不透明,烟农有时辛苦大半年却亏本甚至负债。
1948年4月,潍县(今潍坊市)解放;8月,山东省大华烟草公司成立,并在廿里堡、益都、辛店设立收烟站,委托合作社代收烟叶。
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国营企业及所委托的合作社进行烟叶收购的同时,私营烟商也参与争购,一度波及其他物价。1953年,国家开始统一包购包销烟叶,将烟叶收购纳入国家计划,烟农可以将加工好的烟叶直接向收购站交售。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烟草部门每年都会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帮助烟农选育良种,推广栽培、烘烤和烟叶加工等技术。
山东省烟草公司成立后,在解决烟农售烟难题、维护收购秩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自1985年起,山东烟区在全行业率先推行“一证一卡”、轮流交售等制度,解决了烟农售烟难的问题,做到了随送随收、当日收完。
为满足烟叶生产需要,各烟区陆续新建了一大批收购站。收购站里有看烟棚、分级仓、打包间、库房和货场等,计算、检测、核算功能比较齐全。有的收购站还用上了电子计算机和电子秤等,烟叶收购更加便捷。比如,1985年潍坊烟区在烟叶收购工作中首次用上了微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烟叶收购开始采取合同生产的方式。1997年~2005年,按照国家局有关规定,山东省烟草公司在全省范围内统一产购合同条款和内容,加强产购合同规范管理。通过产购合同,将产购双方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不过,起初验级点条件较差,有的为砖瓦结构,有的则为简易棚。烟农将待售烟叶摆放在验级点,由验级员验级收购。
针对传统面对面定级定价容易出现的“人情烟”“面子烟”等问题,临沂沂水县局(分公司)借鉴其他行业农副产品收购的经验,自1994年起逐步探索出一套实用性较强的密码收购办法,即烟叶在烟站经过验证、初验两关之后进入密码室,由验级人员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定级,实现人货分离,确保以质论价、公平合理,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化。该模式随后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
自1999年开始,山东烟区实施标准化烟站建设,在烟站建成收购流水线,配备密码室、微机室和计算机系统,全面实行密码收购。同年,省局(公司)印发《山东省烟叶密码收购工作规程》,在山东烟区普及烟叶密码验级,烟叶收购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自此,密码收购作为主要收购模式,在全国烟区进行推广,一直到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推行才被取代。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是对传统“农户分级扎把、预检约时交售”方式进行的变革,对提升烟叶工作管理水平、有效控制非烟物质混入、提升烟叶等级纯度等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省局(公司)在潍坊诸城市程贾基地单元、临沂蒙阴县联城植烟片区开展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试点,得到烟农与工业企业的肯定。随后,山东烟区不断完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逐步铺开,2014年实现了全省全面推广。2020年以来,山东烟区按照国家局“第三方组织、集中定点”要求,引入第三方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分级托管服务,明确分级主体责任和验收监管责任,实行市场化运作,提升了烟叶分级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了烟农满意度。
如今,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山东烟区对传统收购模式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改造,形成了以“一刷三拍”为核心的烟叶收购标准化流程,加强对刷脸验证、烟叶初检、专业化分级、烟叶定级和称重拍照等节点的管控,杜绝了烟叶收购中的不规范行为。“一刷”是指刷脸验证烟农身份。“三拍”是指:磅组主评全程佩戴工作记录仪,拍摄定级过程;实时拍摄评级员定级影像,烟农在观察区实时查看并进行等级确认;对定级后的烟叶在称重时逐筐高清拍照,完成交售。
此外,各烟区还和科技公司合作研发智能收购流水线,通过流水线实现了烟叶水分、青杂、理化指标检测、智能辅助定级以及自动成包等功能,可实时监控、分析烟叶外观和内在质量,为烟叶生产和工业原料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通过“管理+科技”“人控+智控”以及现代智能设施替代人工操作方式,山东烟区的烟叶收购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烟叶收购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精益化,收购工作越来越规范有序,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实现了烟农和工业企业“两个满意”。
1985年,潍坊烟区在烟叶收购工作中首次用上了微机。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