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少闲月,山里人倍忙。午来秋风起,烟叶覆垄黄。
湖北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属北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南部山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境内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烟叶发展。近年来,湖北省竹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聚焦山区农户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将烟叶产业优势与区域环境、发展定位充分结合,积极融于地方建设,依托烟叶产业,按照以烟为主、多元经营的方式,打造产业链条,促进共同致富,使烟叶产业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产业”、美丽乡村的“主抓手”、农民致富的“主赛道”。
秋季烟田一片丰收的景色。
仰望大山 种烟致富“有奔头”
喝山里的水,吃山里的粮。对大山的依恋依然是那么强烈,对山里的土地依旧那么执着。可是到了八十年代,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山里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走出生活的贫困圈,开始到外面去闯世界。于是,村子里只见老人、妇女和小孩的场景俯拾皆是。但自发展烟叶种植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从“城市”回到“山村”;一批又一批的烟农从“普通化”转变为“职业化”;一批又一批农户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
50后的烟农王光宝,如今已67岁的高龄,但他仍然坚持种植烟叶,25年从未间断;60后的烟农肖友堂种烟18年,全靠烟叶收入供两个儿子“上学读书”、“成家立业”;70后的刘行举是名老烟农,因水电站建设,2013年举家移民搬迁到其他乡镇,无法种植烟叶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几番思考后,他决定“东山再起”,重拾旧业,一年后带领11户烟农毅然返乡进行破土开荒地、二次创业种植烟叶;80后的烟农田涛在家种植烟叶也有几年,现如今已住进了楼房、买了小车,不仅照顾了老人、还照看了孩子。在所有人都觉得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外出打工难以立足的情况下,他们因种植烟叶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90后的“小将”肖连江自中专毕业后,便回到老家接替父亲的种烟事业,从最开始的20亩发展到现在60亩,每年收入翻几番,面对采访,他满怀信心的说:“父母在种烟道路上光荣退休,我要乘着年轻,干好我的职业,来年还要增加面积,赚大钱。”
在山区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上道路千万条,致富只有烟叶这一条”。烟农王光宝说:“这就是我的事业,身体硬朗,还能干”。
他们只是众多农户中的缩影和代表,种烟历程波澜壮阔、初心从未动摇,因烟叶产业致富梦逐渐实现,烟叶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事业、职业,这是希望,更是奔富的力量。
烟农在烟田采摘烟叶的场景。
俯瞰烟田 综合发展“新事业”
在大山里还有这样一部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烟农肩并肩、同甘苦、同勤劳,同致富。他们是竹山县堵河源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
近日,在竹山县擂鼓镇金岭村陈旭明的烟田里,村民操荣珍和两名同伴忙碌着,三人配合默契进行着烟叶采摘、运输、分类、编杆,形成一条流水线作业。
操荣珍他们“上班”的这片烟田属于烟叶产业综合体,2000多亩土地,集约化种植烟叶、药材、蔬菜、茶叶等多种农作物,带动了擂鼓镇烟墩梓、西河、三河等多个村近千余户村民脱贫致富。
“反正现在在家干比以前出去好多了,早些年长期在外打工,经常几个月不回家,收入也并不高,现在家门口烟田就业,一天100元,一年也有几万块收入,家里老人、小孩都能照顾”朱敏乐呵呵的说道。
以烟叶为主协调发展特色种植业,由“烟草部门提供技术,政府流转土地,农户家乡就业并收取土地租金”的运营模式,这让各方都尝到了好甜头。
“烟区综合体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规划高度融合,与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对接,助力烟农再增收、村民再就业,让他们共同走向富裕。”湖北竹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局长师利艳介绍。
烟区综合体的建设短时间内整合当地300名至500名闲散劳动力,加入堵河源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近千户村民参与,形成长期稳定雇工。着实解决烟农“请工难”和农民“就业难”问题,为他们找对了出路、找到了收入,体现出了烟叶产业在山区里的实力,彰显出了烟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如今的竹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69%,青山成就了烟叶产业,烟叶产业成就了山里人,以“烟”为主种植业正成为山里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打造“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壮阔胜景将如期而至。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