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聚合“五力” 释放强劲动能

2022年07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张百厚、李建平
A+ A

稳产提质保供,是烟叶发展的永恒主题。  

去年,全国烟叶工作会议进一步为烟叶高质量发展把舵定调,作出了烟叶生产总量由稳转增的战略调整,擘画了新形势下烟叶发展的新方位、新蓝图、新任务。

在“稳”的基调下,稳固产业基础、抢抓发展机遇成为河南烟区工作的“主旋律”。烟叶生产实现高质量供给,既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保效率,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工业需求的适配性。作为全国重要烟叶产区,近年来,河南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把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作为稳固烟叶“压舱石”的首要任务,聚焦稳产能、优结构、提质量、育主体、强保障“五大重点”探索实践,实现了烟叶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活力、增长动力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 “五力”聚合,激活产业生命力的特色路子。

灵宝市透山烟叶烘烤工场附近村民正在进行烟叶分类编竿。

三门峡烟区积极推进烟叶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等组织方式,成立烟叶综合合作社,组建机耕、育苗、移栽、植保、采烤等专业化服务组织,让轻松种烟成为现实。图为河南卢氏县杜关镇显众村无人机植保作业队对烟田开展植保作业。

三门峡市局(公司)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实现烟叶生产全过程减工降本。图为渑池县烟农正使用烟叶移栽机移栽烟苗。

烟叶收购期间,河南三门峡市局(公司)对全市46个烟叶收购站点派驻执纪监督员,协助做好烟叶收购工作,听取烟农群众意见建议,加强烟站廉政监督工作。图为三门峡市局(公司)办公室科员李明俊在卢氏县城关烟叶工作站开展执纪监督工作。

渑池县烟农乔建军正使用“井窖式”电动造穴器造穴移栽。

三门峡烟农王天群正在采收烟叶。

卢氏县烟农正使用中耕机在烟田进行中耕作业。

聚合“五力” 释放强劲动能   

——河南三门峡市局(公司)推动烟叶转型升级

2020年,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出,要推进“河南浓香”烟叶名牌建设,扛牢浓香型烟叶这杆大旗。围绕这一目标,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突出数量、结构、质量、基层基础“四篇文章”一起做,推进风险抵抗力、结构满足力、质量提升力、烟农黏合力、设施保障力“五力”聚合,不断把探索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路径模式。

一看“A+B”,如何增强风险抵抗力

面对“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和冰雹、雨涝等极端灾情频发的严峻考验,三门峡市局(公司)坚持把种足种实面积作为保障产能充足的关键一环,突出生态导向、烟粮共生,突出市场导向、基地供货,建立“1+4”(1,即1个全市烟区总规划;4,即4个县域烟田规划)烟区发展规划,实施“A+B”面积落实法,筑牢烟田要素保障,有力提升烟叶产业风险抵抗力。

——种实“A”,筑牢稳产防线。“A”是烟叶种植基础面积,等于收购计划除以有效单产。在核算有效单产上,综合考虑烟农历史种植水平、品种特性、地力肥力、不适用烟叶优化等因素,实施一区一策、一站一策、一户一策,并将其约定在烟叶产购合同中,确保计划分解准、基础面积核算准。在移栽面积落实上,充分发扬三门峡烟农查棵论亩的良好耕作传统,运用GPS定位、地块丈量等方式开展面积核查,既确保种足标准株、种足标准亩,又最大限度提高了烟田综合产出。

——留足“B”,强化风险管控。“B”是留足风险面积,结合历史气象数据、灾害测报等情况,分区域引导烟农预留15%~20%的风险田,积极应对异常气候、病虫害、烘烤损失等各类风险,筑牢安全生产的堤坝。    

二看“一优两转”,如何增强结构满足力  

针对多年存在的供需结构矛盾,2018年,三门峡市局(公司)提出了“一优两转”工作法,“一优”,即把无市场需求的“下5上2”7片叶在田间优化,通过降低烟农用工、用煤成本,增加优化结构补贴,保证烟农“减量不减收”;“两转”,即把柠色烟转化为橘色烟,把上部烟转化为上等烟。四年多来,“一优两转”得到了工业客户、地方政府和广大烟农的认可,供给结构匹配度稳步提升,成为实现供需等级结构动态平衡的“法宝”。

“三到位”保证“一优”落地。政策引导到位。调整政策导向,对结构优化达标的烟农兑现一定数额的扶持补贴,同时将工业提报的烟叶等级需求计划直接分解到户,引导烟农按市场需求开展烟叶生产。技术保障到位。明确“先打3片,采收前再打2片”的技术标准,避免因优化过早导致中部烟叶变薄、质量变差。对不开片的上部叶,不局限于弃烤2片,凡是预期烤不出市场需求等级的烟叶一律不采收。考核奖惩到位。把不适用烟叶处理与烘烤师绩效考核挂钩,与结构优化专项补贴挂钩,以每亩鲜烟处理数量、烟叶交售情况倒查不适用烟叶处理情况。

——“三举措”促使“柠转橘”。优化品种布局,全面实施“1+N”品种布局,每个县(市、区)确定1个主栽品种,搭配种植1~2个优良品种,着力构建“一区一品一特色”的原料保障供应链,全市优良品种率达到100%。增施有机肥,加大补贴力度,发动烟农自行沤制土杂肥、腐熟牛羊粪或自购商品化有机肥、生物饼肥,“吃土粪”“喝豆浆”成为三门峡生态优质烟叶的标配。提高采烤水平,每200亩配备一名专职烘烤师,全面推行“2456”采烤一体化模式(两次停烤、四次采收、五炕烤完、六步工艺),确保把烟叶烤熟、烤黄、烤香。

——“一调整”助推“上部转上等”。坚持栽期前移与集中移栽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品种特性和地域特征,通过冬耕早准备、育苗早播种、移栽早启动,适时调整优化移栽期;实施移栽方式变革,大力推广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为提前集中移栽提供技术支撑。烟叶大田生育期的持续优化,推广揭膜培土技术,使烟叶在光热条件最好时段进入成熟期,确保了养分积累和充分成熟。烟叶采烤技术不断改进完善,大力推广“带茎烘烤”,提升上部烟叶烘烤质量。

三看“4334”,如何增强质量提升力 

收购是实现烟叶价值的关键一环,把好收购关口对三门峡烟叶的信誉和形象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三门峡市局(公司)探索形成了“4334”(4,即聚焦等级,去青去杂、去高去低;3,即聚焦部位,做到部位、颜色、长短一致;3,聚焦颜色,分清深橘、浅橘和柠色;4、即聚焦管理保障,在预检、收购、仓储、调运全链条贯通运用,确保标准统一、执行统一、全程统一)分级工作法,全面加强质量管控,等级合格率和等级纯度稳居全省首位。

——严把初分预检关。聘用专职预检员600余名,逐村逐户开展理念宣贯和技术指导,讲清讲透“分纯就能卖好”理念,引导烟农全面落实“4334”操作规范。烟叶交售前,预检员分村入户进行售前预检,对预检合格的烟叶就地打捆封签,贴码上传信息,确保没有预检的烟叶不出村。严格站前复检,并将复检结果作为兑现预检员服务费的主要依据,保证没有复检的烟叶不进站,复检不合格的烟叶必问责。

——严把专分散收关。坚持工商共同制样、班前校对眼光,实行“1个质管员+4个分级组长+8个分级队员”层级配备的“148”专分散收管理模式,形成了上一环节对下一环节负责,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监督的收购质量管理机制。实施烟叶收购市局(公司)全覆盖派驻监督,推行站长、主检派驻制、交流制,收购现场实时监控、定级拍照留存,异常信息预警核查和质量巡查及时跟进,确保“4334”落地落实。

——严把仓储调运关。将质量管控从生产环节贯通到打叶复烤前,依托二维码、物联网等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质量全程追溯,确保烟叶购销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

四看诚信等级管理,如何增强烟农黏合力

三门峡市局(公司)坚持育、扶、管“多轮驱动”稳定烟农队伍,激发烟农愿意种烟、种好烟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烟农队伍既稳又优。

   ——重点育。加大以烟为主、以烟为生的职业烟农筛选培养力度,巩固20~50亩的骨干户,培育发展50~100亩的小型家庭农场。吸纳一批烟二代、青年农民、大学生等新生力量加入种烟队伍,充分发挥其接受新事物快、懂经营、会管理的优势,为烟农队伍梯次布局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全市40岁以下的烟农达到1450户,占比近15%;50岁以下烟农占比一半以上;50-100亩小型家庭农场189个,种烟面积1.21万亩。

   ——精准扶。稳定生产物资扶持,切实发挥精准补贴促进关键技术落实、难点工作推进的导向作用,让“诚信为本、质量立业”的经营理念落到实处。推进诚信烟农培训基地建设,有效搭建市县站三级技术推广平台,探索烟农夜校、线上直播等新手段、新载体,提升烟农整体生产水平。灵宝市局(分公司)的“红星小夜校”、常剑波创新工作室的线上直播,把党史和技术一起送到烟农家门口、心坎上。

——分类管。搭建烟农诚信管理信息化平台,分环节将烟农技术落实、交售履约等情况实时上传,根据指标权重对烟农画像,评定结果与来年计划分配和扶持兑现直接挂钩。

五看“三管齐下”,如何增强设施保障力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薄弱这个制约稳定健康发展的“卡脖子”瓶颈难题,三门峡市局(公司)把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工程,集中优质资源力量,全力补齐短板,推动基础设施与基本烟田、烟田布局优化和烟区未来订单承载能力动态匹配。

——全面盘活存量资源。突出物尽其用、高效利用,在调研摸底基础上分类建立台账,从闲置、修复后仍能利用的设施设备切入,积极探索调剂使用、建用管一体等机制,着力提升存量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突出“一盘棋”统筹,在基本烟田规划、计划分解、产能布局上,把基础设施配套情况作为重要前置条件,推动核心产区、优势产能向水、路、炕、机、棚等设施保障完备的区域集中、转移。

——高起点设计烟基规划。统筹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着眼未来产能,以行业出台的关于烟站、烟基建设、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等文件为指引,紧抓“稳转增”窗口期难得机遇,制订标准化烟站创建、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烟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规划,加强设计论证,成立规划建设专班,细化工作任务、时限,确保早启动、早投用、早受益,促进烟基规模、烟站分布、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与烟区布局调整、基本烟田建设更加匹配,不断提高烟区有效承载能力,为未来烟叶增量“铺路架桥”。

——加快电能烤房建设。紧盯烤能不足这个“燃眉之急”,积极探索更多“出口”,确保高质量完成50.15万担的生产收购任务。两年并作一年,把2023年的电烤房建设计划在今年提前完成,拟改造电烤房2135座,新建电烤房795座。同时,鼓励各产区乡镇政府和烟农自建烤房,专业合作社承建烤房100余座,多方联合推动烤房改造升级。  

三门峡市局(公司)通过推进风险抵抗力、结构满足力、质量提升力、烟农黏合力、设施保障力“五力”聚合,让烟叶产业链主体形成了最广泛的利益联结,让烟叶这个传统产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记者观察

打牢根基,方能行稳致远

张百厚

基础决定高度,行稳方能致远。

坚定做好烟叶工作,没有什么坦途可走,唯有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必须靠质量立业、凭信誉说话。

聚合“五力”,纲举目张,三门峡烟区实现的综合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得益于上等烟比例、公斤均价稳步提升,烟农种烟收入保持逐年稳中有增的良好势头。2021年,实现烟农总收入(含补贴)8.08亿元,同比增加4700万元;户均收入8.58万元,同比增加1.17万元,收入水平再创历史新高。种烟致富的产业成效深入人心,骨干烟农更加稳固,返乡务工人员、大学生等新生力量对农业生产、烟叶种植充满信心。

在地方种植产业序列中,三门峡全市烟叶税增速保持了疫情防控、灾害侵袭等多种挑战冲击下的上升势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烟叶富民增税产业红利的持续释放下,地方政府对做大做强三门峡烟叶、推进规模稳中有扩的积极性较高,烟叶产业的支柱地位、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从需求侧上看,三门峡烟叶的数量、质量、结构等三大保障能力得到了工业企业客户的高度肯定和充分信任,在三门峡建立基地、长期合作的意愿强烈,工业客户提报三门峡的订单计划持续增长。2022年,河南、安徽、山东中烟纷纷增加需求计划,累计增加订单计划5万担。

对于三门峡烟区自身而言,他们坚持把“烟叶是行业生存发展‘压舱石’”的认知贯穿工作全过程,瞄准“干烟叶辛苦”的痛点,坚持薪酬待遇向烟叶倾斜,向烟叶倾斜首先向一线倾斜,2021年专门拿出200多万奖励受灾严重但仍能完成年度任务的30多个站点,对干得好的站长、主检、分管烟叶经理等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切实让烟叶人得到了“有地位、有实惠、有尊严”依存感和价值感。

稳固烟叶基础,守好烟叶基本盘,事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局。近年来,立足“三农”大局,聚“五力”于一身,一套植根于三门峡土壤的生产体系悄然扎牢了根基,这其中蕴含着贯彻落实行业决策部署的行动,又系统构建了解决自身发展的理念、方法和工具。

国家局多次强调,要稳定基本烟田,确保基本烟田的数量和质量。在实践中,三门峡烟区始终把种足种实面积作为第一砝码。因为面积是产能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原料保障的稳定性、可靠性、持续性。在面积落实上,结合产区实际情况,把风险因素考虑得多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不断提升规模调控能力,保证足额落实面积,保障产能供应始终充足,确保控得住、增得上、供得出。 

确保面积的同时,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直接决定着烟区发展高度,必须树牢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战略思维和前瞻眼光。三门峡烟区在推动基本设施建设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把每一个项目打造都成为民生工程、阳光工程、廉洁工程,让每一处烟站、烟基都成为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堡垒。 在烟叶产业链中,质量信誉是“生命线”,这是三门峡烟叶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三门峡烟草人最为看重、倍加珍惜的“制胜法宝”。质量信誉也正是其始终坚守为工业提供高端原料的初心,以工程化、系统化、体系化的思维和举措,持续把工业企业关心关注的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分析好、修复好、回应好,稳扎稳打,进而一步步由全省新兴的小产区跃升为全省最大产区。

除了抓好质量信誉,还必须把提高供需匹配度作为第一牵引。结构是“敲门砖”,以市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供需联动找订单、破困局,通过无效产能做减法、有效产能做加法,才能实现产业动能做乘法。“一优两转”是三门峡市局(公司)致力破解供需等级结构矛盾的产物,也是全省各产区的一个缩影,这条路子必须坚定不移走稳走好。

另一方面,等级结构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要与订单需求动态匹配,通过供需等级结构的动态平衡,推进烟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产业良性循环。 

在所有要素当中,“人”是烟叶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核心支撑。三门峡烟区遵循种烟能致富、当烟农有获得感的根本逻辑,用好行业内外惠民利民政策,提高烟农积极性,构建完善职业烟农评价管理机制,让烟叶产业的吸附力、吸引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把重奖、重评、重誉、重用与重任、重责、重担、重绩贯通起来,让烟叶从业人员有为有位,让更多的青年人才、大学生、业务骨干愿意干烟叶,主动扎根生产经营一线淬炼成长,接稳烟叶大区的“接力棒”。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