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大力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科技引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种植水平,改革烟叶流通方式,创新探索烟区产业综合体,推动烟草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金秋十月,正是烤烟、售烟最忙碌的季节,洛阳烟农迎来了金灿灿的收获。记者在洛宁县烟草分公司小界烟站看到,烟农将事先分拣和打捆好的烟叶定级、称重、结算,货款两清,轻松又省时。
这得益于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与浙江中烟公司合作探索创新实施的“分选前移,全收全调”烟叶流通模式。
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营销中心经理石秋介绍,以前售烟,要经过初分级、预验、专业化分级等环节,烟站收购后需经过两次装卸、两次验收,工业则要按需求重新分选。如今,在双方的努力下,烟叶分选工作前移到烟站完成,烟农在家里按工业需求分级,到烟站分选,大大简化了流程,减少了损耗,节省了中间环节和成本,这种把烟站变成工业第一车间的收购新模式属全国首创。
“我种烟多年,平均每年种烟纯收入10万元以上。今年种烟23亩,虽然前期旱后期涝,但灾年不减产,纯收入达12万元。这里面有小界烟站技术员的很大功劳。”洛宁县小界乡南坡村烟农贺明涛说。
2020年,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在洛宁县推广烟田覆膜技术,贺明涛在小界烟站技术员张惠磊的推荐下试验了7亩地,结果发现烟田覆膜与不覆膜差距不小。“覆膜的烟叶长得快、病害少,没覆膜的烟田花叶病厉害。这不,今年烟田全都覆上了膜。”覆膜的好处,贺明涛说得头头是道,“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上墒,天旱烟不旱,还能早成熟”。
说起烤烟房,可能很多人的记忆还停留在烧着煤炭、冒着浓烟的烟囱。在小界乡南坡烘烤工场,烟农今年享受到了电烤房带来的便利。53岁的赵群智是小界乡南坡村的种烟大户,从2008年开始种植烟叶,今年烟叶因涝灾成熟比往年晚些,目前已完成最后一烤。赵群智说,烤房采用煤改电技术,实行采烤一体化,“省钱还省力”。
南坡村党支部书记张新给记者分析,用电烤烟,一是降低生产成本,电烤房自动化程度高,一个烘烤师可管理多座烤房。有人测算过,使用电烤房每炕烟比燃煤烤房节约燃料、用工等成本600元左右。二是减少烤烟损失,烤出来的烟叶质量好、卖价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之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能够有效得到缓解。“优点多得很啊,不仅能富农民,还能美乡村!”
为了确保烤房改造和建设项目长期有效,扎实做好高标准基本烟田规划和烟叶种植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组织党员服务队多次深入烟区及烟农家中,了解烤房改建需求,并积极与洛阳市政府、供电公司对接,规范项目实施、完善技术标准、跟踪烘烤效果、探索管理模式,鼓励烟农和合作社结合当地农林业资源,充分挖掘电烤房的烘烤潜能,比如烘烤粮食、蔬菜、中药材等,增加综合收益。2021年,洛阳市烟草行业投入扶持资金1353万元,新建电烤房200座,对燃煤烤房进行电代煤改造244座。
在洛宁县烟草分公司中河烟站,没有了以往烟农排长队等售烟的乱象。该烟站负责人范书飞介绍,在轮流交售的基础上,他们创新工作方法,实行烟农提前一天抓售烟号牌,精准安排烟农售烟时间,受到了烟农、政府的好评。
不仅有流通方式的创新,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在宜阳县探索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政府引导为主,合作社、烟农、烟草公司、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参与,联合开发、共同建立“烟叶+”产业综合体。
在位于宜阳县高村镇的现代烟叶产业综合体,记者了解到,流转的3000亩土地中,1800亩种烟叶,800亩种红薯,400亩种谷子,不光让烟叶唱主角,还将与其搭档互补的红薯打造成了区域特色和区域品牌,推动了烟叶和红薯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以烟为主、烟薯融合、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烟叶生产与多元化经营增收新格局。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