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控烟行动迎来历史性突破。随着上海、陕西、新疆等24个省级行政区全面升级控烟法规,一场覆盖全国11亿人口的无烟革命正以雷霆之势重塑社会生态。
这场由国家卫健委主导、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公共卫生革命,正以立法突破、价格调控、科技监管和产业转型为四大抓手,全方位压缩烟草消费空间,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继续前进。
3月1日,咸阳市政府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同步亮出“控烟王炸”——《咸阳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管理办法》明确将医院、车站、商场等场所列为全面禁烟区,违者最高罚款500元;而上海新版《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更是开创性地将电子烟纳入地铁禁烟范围,违法者将被列入“黑名单”。
这两项新规的落地,标志着中国控烟立法从“室内禁烟”向“全场景管控”跨越。截至3月27日,全国已有254个城市加入“无烟城市联盟”,44个重点城市实现室内外公共场所禁烟无缝衔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甚至将禁烟区拓展至露天停车场和步行连廊。
国家层面控烟立法虽尚未出台,但地方立法的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也许意味着史上最严国家级控烟法规进入倒计时。
除此之外,经济杠杆也在制约发力。
财税政策的持续加码让低价烟逐渐成为历史。此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对20个卷烟品牌调拨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10元以下低端卷烟平均涨价15%,高端品牌价格增幅控制在3%以内。
这种限低促高的定价策略已产生实质影响。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低收入群体吸烟率较2021年下降4.3个百分点,价格敏感型烟民日均吸烟量减少2.1支,经济杠杆的控烟效果持续释放。
不仅如此,原料端也受到控烟政策深度冲击。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3年全省烤烟种植面积较2020年缩减18.6%,12.3万烟农转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替代作物。而零售终端加速洗牌,国家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烟草零售许可证注销数量同比增长23%,传统烟草专卖店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控烟行动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和严格性。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立法机关的激烈辩论到田间地头的产业转型,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公共卫生革命,考验着平衡各方利益的治理智慧。
站在《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2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控烟行动已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引领。在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持久战中,中国正以每年减少100万吸烟者的速度向2030目标迈进。
而烟草行业的发展革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烟草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步缩减,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成为关键,包括开发低害或无害的替代品,如低焦产品、加热不燃烧产品等,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同时,烟草企业也在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品牌延伸等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点。场转型注定艰难,中国烟草只有跳出传统窠臼,在尼古丁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打破边界,才能在产业重构中赢得未来。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