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呼吁公众停止使用“香烟”一词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认为,“香烟”一词美化了吸烟行为,淡化了其对健康的危害,因此建议使用“烟”“卷烟”或“烟草制品”等更中性的词汇。然而,这种主张在逻辑和现实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可能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困境。
一、语言与认知:从“香烟”到“烟”的逻辑漏洞
首先,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线性因果关系。语言固然可以影响认知,但认知的形成更多是基于科学知识、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的综合结果。将“香烟”一词视为导致公众对吸烟危害认知不足的根源,显然是对语言功能的过度夸大。
语言本身具有中性,但其背后的文化和情感色彩往往是由社会赋予的。“香烟”一词确实带有“香”的字面含义,但这种含义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广泛解构。吸烟的危害早已被科学证实并广泛传播,公众对“香烟”一词的认知早已超越了字面意义,而是与健康风险、成瘾性等负面信息紧密相连。因此,简单地将“香烟”视为一种“美化”的词汇,忽略了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并非仅依赖于一个词汇。学校教育、公共卫生宣传、医学研究以及媒体的广泛报道,都在不断强化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生效,以及各国政府对烟草制品的严格管控和警示标识,都在提醒公众吸烟的风险性。在这种背景下,语言的改变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微乎其微。
语言的改变需要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的适应过程。在中文语境中,“香烟”一词已经使用了近百年,其背后的文化和语言惯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强行推广“烟”“卷烟”或“烟草制品”等词汇,可能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沟通的不便。例如,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习惯用“香烟”来指代烟草制品,这种习惯并非不可改变,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强制性倡导。
二、控烟的真正重点:科学与行动
控烟的核心目标是减少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保护公众健康。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科学的手段和有效的行动,而不是单纯依赖语言的改变。
控烟的关键在于科学宣传和教育。通过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向公众普及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是控烟工作的核心,通过科学事实的传播远比语言的改变更具影响力。公共卫生机构和媒体可以通过宣传吸烟的危害、推广戒烟方法等方式,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在控烟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立法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吸烟率。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严格的控烟政策,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这些措施对保护公众健康起到了显著作用。相比之下,语言的改变在控烟工作中的作用微不足道。
控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是推动控烟工作的重要力量。例如,无烟社区、无烟校园等社会行动,通过营造健康的环境,鼓励公众远离烟草。这些行动的影响力远大于一个词汇的改变,因为它们直接作用于公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语言规范的困境:自欺欺人的风险
主张停止使用“香烟”一词,看似是一种积极的控烟倡导,但实际上可能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困境。
语言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吸烟问题。即使停止使用“香烟”一词,吸烟行为依然存在。这种表面化的语言规范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改变了语言,就解决了问题,从而忽视了控烟工作的真正重点——减少吸烟率和保护公众健康。
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并非完全依赖于语言。即使推广“烟”“卷烟”等词汇,那些已经对吸烟危害有所了解的人,依然会保持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而对于那些有吸烟习惯的人,仅仅改变一个词汇,很难真正改变他们的认知。因此,这种语言规范可能会导致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认为控烟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实际上问题依然存在。
将精力集中在语言规范上,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错配。控烟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如果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语言规范,可能会分散对真正有效的控烟措施的投入,从而影响控烟工作的整体效果。
语言的改变并非控烟工作的核心,而是一种辅助手段。控烟的关键在于科学宣传、政策支持和社会行动。我们不能否认语言对认知的潜在影响,但也不能过度夸大其作用。将“香烟”改为“烟”或“烟草制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对吸烟的美化,但这种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吸烟问题。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