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批评机场不设吸烟室的做法引发热议。帖子称"很多机场连吸烟室都不设,特别是飞机晚点了,乘客想吸根烟,结果机场连吸烟室都没有"。评论区迅速被各种类似经历刷屏,一场关于机场吸烟室存废的大讨论就此展开。
一、机场吸烟室现状
一边是不断消失的吸烟室:
"北京两个机场都没有。"
"深圳宝安,成都双流,重庆江北..."
"珠海,威海,日照,连云港,惠州,舟山都没有。"
另一边是坚持人性化服务的典范:
"厦门高崎机场不仅有吸烟室,还有固定的打火机。"
"温州机场候机和出站口都有电子点烟室。"
"天府机场吸烟区是露天花园,有长椅有雨棚,太人性化了。"
有人透露:"自从疫情后,大部分机场都取消了吸烟室。"这种趋势让不少烟民感叹:"这是标准的不人性化。"
二、国内国外差距明显
国外机场的情况,更是让国内烟民羡慕不已:
"韩国仁川机场有八个吸烟室。"
"日本新干线上都有专门的吸烟车厢。"
"迪拜机场吸烟室奢华得跟贵宾接待室一样。"
"兰卡威机场最有趣,想吸烟去小超市买个饮料,服务员在你手背上盖个章,凭这个章候机期间无限次去吸烟区。"
三、管理困境与争议
关于机场是否应该设置吸烟室,网友们观点不一。
支持方认为:
1. "机场是服务机构,不是戒烟所。"
2. "吸烟人群有消费权,机场应提供吸烟场所。"
3. "设置吸烟室可以避免烟民在非吸烟区吸烟。"
4. "飞机晚点时,吸烟室可舒缓烟民焦虑情绪。"
反对方则表示:
1. "不设吸烟室有助于营造无烟机场环境。"
2. "机场是公共场所,吸烟有害他人健康。"
3. "为了环境保护,应该支持控烟。"
取消吸烟室的背后,折射出两个深层问题:
第一是公共管理中的"父爱主义"。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你设一个吸烟室,外边抽完的能少一半...你现在外面垃圾桶跟前围多少人?"禁止吸烟室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新的管理难题。
第二是形式主义作祟。"深圳新宝安机场投入使用开始,一个个无烟机场接二连三冒了出来。"一个城市带头,其他城市竞相效仿,却不顾及实际需求。
四、税收贡献与现实矛盾
"你不抽,我不抽,航母坏了谁来修?"这句网友的调侃道出了一个现实:烟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23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5217亿元,实现财政总额15028亿元,为稳定经济大盘、保证国家和地方财政增收、国防建设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个为国家贡献着巨额税收的群体,在公共场所却常常被边缘化。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一方面享受烟草行业的巨额红利,同时又各种歧视烟民,这不就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吗!"
五、解决之道
国际上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日本模式:虽然是全球控烟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但其做法极具智慧 —— 街道禁烟,但公共场所都设有专门的吸烟区。正如一位去过日本的网友所说:"大型超市有吸烟室,市区内街道上禁烟,但是有公共吸烟区。很奇葩!但也佩服管理者的智慧。"
新加坡经验:将吸烟区设计得既不影响他人,又能满足吸烟者需求。樟宜机场的吸烟室通风良好,位置合理,既保护了非吸烟者权益,又尊重了吸烟者选择。
其实,国内一些机场已经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成都天府机场将吸烟区设计成露天花园,既保证了通风,又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厦门机场在每个卫生间附近都设置了吸烟室,配备固定打火机,既便于管理,又方便使用;温州机场设置电子点烟器,用技术手段既满足需求又控制安全。
六、结语
"既然国家没有全面禁烟,还是需要人性化对待烟民的。"这句网友的评论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时,如何保障小众群体的合理权益?这考验的是城市的管理智慧,也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毕竟,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应该能够包容差异,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机场吸烟室之争,不仅关乎烟民权益,更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一次检验。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