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新修改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新条例对原来的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下列公共场所”第一项删除了饭馆、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5处场所。条例第二条列举的适用范围,在业内俗称“7类28种”,以后将成为“7类23种”。很多人就此认为,以后餐厅、酒吧就不禁烟啦。
对这种误解,专家给出了明确的解释,首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主要针对卫生管理,并非公众日常认知中的所有公共场所。该条例更多是规范卫生许可和监督管理,而不是专门的控烟法规;其次,《实施细则》中的禁烟规定本身就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更多是只具有倡导性质。
目前全国各地在进行控烟执法时,其实主要依据的还是当地制定的控烟法规,而不是这个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例如上海的控烟执法依据的就是2010年实施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该《条例》自2010年实施以来历经两次修订,分别于2017年施行室内全面禁烟,并于2022年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相关数据表明,上海市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7个百分点,连续13年呈持续下降趋势。不少市民表示,如今,室内吸烟的人已经明显减少,但餐厅、公共楼道禁烟仍比较难。
实际上为了明确卫生监督管理的具体范围,这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删除的5类场所,也主要是餐饮服务类场所。那么,这类场所禁烟难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餐饮服务类场所禁烟难:取证难!
近期,演员徐娇的一次餐厅遭遇引发网络上的热烈讨论。徐娇发文称,她在湖南长沙一家餐厅劝阻一名男士抽烟时,对方表示“这里又没有贴禁烟标志”。在徐娇试图拍视频留证时,该男士抢走其手机,并直接把烟头扔在了她的饭碗里。此事迅速登上热搜榜,不少网友表示,“室内抽烟就算没有明文规定的地区,也应当有基本礼貌”,也有一些人认为,在没有张贴禁止吸烟标志的场合中,“为什么不能抽烟”。
还有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曾在餐厅、饭店、宾馆等室内公共场所深受二手烟困扰,但靠个人劝阻收效甚微,这些经营场所的服务员除了劝阻之外也没有其它更好的措施,如果吸烟者不听服务员也很无奈,甚至还有一些室内公共场所的经营者会纵容抽烟行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对餐厅服务员来说,发现顾客吸烟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劝阻,大部分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担心劝阻抽烟以后,会招致客人的差评,影响店内生意;另外因为抽一根烟的时间较短,有时候没来得及提醒,客人就已经抽完了。所以通过让服务员去劝诫抽烟人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不少城市都有针对不文明行为的“随手拍”等网络小程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通过小程序将餐厅内有人吸烟的情况投诉至相关部门,但这种情况虽有成效,却很难取证。因为在实际查处中,顾客吸烟行为具有即时性,当执法部门接到举报赶到现场时,吸烟者已经离开,取证环节存在难度,证据不足,执法机关就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室内公共场所禁烟难:执法难
网友中大部分人都表示不愿意当面劝阻抽烟的人,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担心劝阻吸烟者可能会引发冲突,有些吸烟者可能还喝了酒,或者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在被劝阻时可能产生过激反应,为了避免自身受到伤害而选择沉默。但是,如果向相关部门举报室内吸烟的行为,又会碰到执法难的境遇。
对执法人员而言,一方面,取证难度大,吸烟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等执法人员赶到时,证据可能已经消失;另一方面,执法人员数量有限,执法范围却很宽泛,很难做到全面覆盖。
有时候大家都说控烟难,并且报怨控烟法规不严格,其实难点真不在立法,比如,上海市的控烟条例就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连电子烟也不放过,并且上海对违法吸烟的执行手段和措施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市民表示,餐厅、公共楼道禁烟难,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控烟难,更多的难点在具体取证和执行层面。
相关方面的专家也表示,严格的室内禁烟规定并非要制造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之间的对立,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清朗的社会公共环境。为了更好地解决控烟难点,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可以更加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并确定执法主体,此外,还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对违反禁令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屡教不改者依法予以严惩;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举报奖励制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还可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餐饮、娱乐、酒店等相关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要求会员单位严格遵守室内禁烟规定,通过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禁烟工作落实;还可以发动社区积极组织各类控烟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全方位推动室内禁烟的合力。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