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控烟工作组举办的 “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健康共赢”讨论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 会议邀请控烟、环保、法律、教育、健康等领域的相关专家,以及生态环境部、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领导以及媒体代表共同参加,就控烟工作从“大健康”到“大环境”的拓展及必要性展开探讨交流。
现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靳雪征的发言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非常高兴来参加本次讨论会,也感谢主办方(中国绿发会控烟工作组)搭建了一个特别难得的现场交流的平台。本次会议召开,也体现了无论是烟草控制,还是健康治理,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其实都需要建立多方共治的良好格局。
我来自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我们中心在控烟领域主要承担政策研究和宣传倡导。那么,从政策研究这方面来看,特别是从政策扩散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咱们国家的公共政策整体都呈现出持续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在特定的持续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前也有学者在研究成果中做出说明。
刚才很多专家也提到控烟宣传的问题,在里面就涉及到社会舆论的因素,对于控烟政策的推动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有专家也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比如说在控烟相关领域专业的新闻报道,每增加一篇,城市方面出台全面无烟政策的可能性就会增加0.2%。这里面也就能够反映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对于推动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的作用。
在宣传方面,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自2008年开始每年开展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对于媒体的控烟报道作品进行监测和评选。根据我们的监测,大家也可以看到,媒体关于控烟报道一直处于波动的过程中,这中间也存在议题固化的影响。在跟媒体交流的时候,我们也发现这些问题,媒体之前报道的一些主流的控烟话题,公众已经出现了阅读疲劳。主要原因在这些话题里面缺乏新的视角和新的创意。今天会议的议题“环保协同控烟”就很好的将控烟和生态文明建设联合起来,这也为我们的控烟宣传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视角。
2022年世界无烟日主题是“烟草威胁环境”,从去年5月初到6月的监测数据中可以看出,与主题相关的控烟信息超过17万条,比2021年数据量提高了近85%,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但是因为今天的会议是建设性的会议,所以也不能只说好的方面,也说一些不足。在这个数据背后,其实从它的首发量上来以后,同样带来了一个问题,它的转载量基本上没有过百的文章。这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可能我们的学者,我们的专家对让这样的话题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一话题跟老百姓之间现在还有相对的鸿沟和距离,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没有产生共鸣或者共情的一个原因。
生态建设的话题目前对于老百姓来说,比如说烟草威胁环境,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离他们的实际感知稍微有一点远。刚才也提到,这种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我们的烟草控制、健康治理,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其实都是为了老百姓,最后也必须要依靠老百姓来支持和推动。包括像北京、秦皇岛等很多城市的立法之所以能够做的有声有色,能够很好的落地,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这里面很大的因素也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被发动起来了。
如果要达到我们所说的共治的目的,我们要在这之前实现两个层次,一个就是共识,另外一个就是共情。 关于共识,刚才很多专家也提到,是基于科学证据为基础的,特别是基于中国自己的科学数据作为基础,通过传播的方式提升老百姓的自我感知度,进而促成老百姓行为的改变。我们都知道烟草危害很大,但同样让这件事跟老百姓产生紧密关联,我们不能用国际数据,国际数据只可以做辅助,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的数据,以我们自己的研究做支撑。这也需要在座的各位老师们的积极努力和积极贡献,拿出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据来为控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另外一方面就是共情。刚刚中国绿发会控烟工作组也讲了在共情上面的一些探索和努力,其实就是把看似很高大上,看似很专业的一些话题放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志愿者活动还是其他方式,都可以深入到老百姓具体的生活路线之中。未来,也可以通过好的案例和故事的传播,去发掘领域内更多可以产生共情的话题来进行宣传和报道。通过科学数据研究和案例分享两方面工作的相辅相成,先达成共识,再建立共情,最后一定可以实现共治。
因为我们也从事媒体宣传倡导工作,关于烟草控制公共宣传的开展,公众的认知和社会文化,对于未来的控烟政策的发展将起到基石的作用。我们也非常愿意将优质的研究成果,优秀的案例故事,通过合力将它们传播出去,扩大整个控烟宣传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在控烟领域我们所共同期待的目标,谢谢大家。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