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电子烟的危害,公共场所吸食电子烟投诉在增加,但电子烟的监管存在盲区,导致基层的控烟执法者遭遇执法困境。相关的专家学者也在强调电子烟的危害,并表达了对青少年群体接触电子烟的担忧。近些年,不断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推动电子烟监管“入法”。
北京市人大代表孟令悦
希望电子烟管理在立法层面突破
在2019年初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孟令悦等13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将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让执法者有法可依。孟令悦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平时也会通过自己的微博账号“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等渠道,收集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内吸电子烟的线索。接下来还将做一些调研,了解电子烟的发展和市场情况,希望借助舆论影响力,减少在公共场所抽电子烟的情况,推动电子烟管理在立法层面有所突破。
孟令悦回忆,2019年前,他看到不少人在网上反映有人在公共场所抽电子烟的情况,感觉到这是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就和其他代表联名提出了议案。作为一名“大V”,他的微博账号有几百万粉丝,平时会收到一些线索,反映有人在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内抽电子烟,他会将线索转给相关执法部门,有的也会进行曝光。孟令悦观察到,这几年抽电子烟的人增多了,有的人认为电子烟能让周围人更容易接受,但不吸烟的人对此还是比较排斥的,“我通过微博发布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内吸电子烟的线索后,大部分留言都在指责抽烟者,这说明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目前对电子烟的管理存在什么难点?孟令悦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最大的难点就是电子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即使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管理者也无法根据相关规定提出硬性要求,更别说依据什么法律条款进行处罚”。此外,从管理上看,和传统香烟比,电子烟产品类型多样,还在不断演变,这些都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有人认为电子烟危害小,不需要纳入监管,对此孟令悦并不认同,“电子烟有很多添加剂,不是完全无害的。另外,以前出台的控烟条例也并不是禁止吸烟,只是控制在公共场所里吸烟,法规的立意就是不能影响到别人。在公共场所抽电子烟,有人接受不了,这就影响了公众利益,不能只从吸烟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曾经提出过议案,孟令悦对立法层面有自己的期许,他认为北京的控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电子烟处在灰色地带和管理盲区,“可以说相对于电子烟的新情况,控烟法规存在一定滞后性,希望对电子烟的管理在立法层面有所突破,也匹配我们在控烟方面展现出的决心和塑造的形象”。孟令悦说,接下来会做一些调研,还会通过发起投票等方式了解民意,“总之,希望能引发大家关注,形成合力,推动电子烟纳入监管”。
北京市政协委员朱良
两次提案答复折射政府关注
北京市政协委员朱良关注电子烟监管问题已经有6年了,他一直在呼吁,将含有尼古丁成分的电子烟纳入控烟条例进行监管,并两次在北京市“两会”上以委员提案的形式进行力推。从两次提案的答复来看,朱良感受到本市相关部门对电子烟的重视度正在提升。
朱良告诉北青报记者,2015年《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出台之后,他发现对人体有害、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并没有纳入条例监管范围。在校园中,教育部门、工商部门虽对卷烟的监管很严格,但对电子烟的监管因为没有立法,所以校园里全靠校长、老师自行把握。市面上,电子烟则作为一般商品,广告宣传、公共场合吸食的现象很多。这些都是他在2016年北京市“两会”上递交“将控制电子烟的内容补充进北京市控烟条例中”提案的动力。不久后朱良收到了有关部门的提案答复:“电子烟是控烟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在加大控烟工作力度的同时,还将加强对电子烟等新生事物的调研和探索”。
朱良的努力并未止步。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发出的电子烟“线上禁令”以及“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等通告的出台,在2020年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朱良再次提交提案,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在本市控烟条例中增加对电子烟管控的法规解释,他还在当年北京市“两会”的政务咨询会上,特意拿着刊登了“关于严格控制电子烟”提案的《北京青年报》与政府有关负责人现场交流。
“之所以再提,是因为几年过去了,电子烟的危害已逐步被社会认知,但监管仍存漏洞。”朱良表示,国家上述通告只管了孩子、没管住成人,只管了网上、没管住线下,只管了次品、没管住正品,只管了部分“吸”的人,没管另一半“闻”的人。同时,电子烟监管不“入法”导致执行上的“死结”,没有法律依据,执法部门无法操作。要消除这个监管模糊地带,就需要立法机关与执法机关共同向前推进。
朱良发现,相关部门不再只是关注,而是已经开始行动。相关部门对朱良第二次的提案答复称,2019年市卫健委联合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已经组织市市场监管局、市烟草专卖局、市教委、市城市管理委、市疾控中心等部门专题研究电子烟问题。他们还将适时组织专家对电子烟问题开展专项调研。“这些都说明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关注电子烟管理。”朱良说,不仅政府部门关注度在增加,这几年里,也不断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对电子烟监管的立法、执法和操作方式等方面提出议案和提案,这都是对电子烟监管“入法”的有力推动。
一线声音
电子烟处于法律模糊地带 “无法可依”导致“监管难”
目前,北京控烟投诉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拨打12345,转至属地街道和乡镇的综合行政执法队进行处理;二是通过“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平台,在线填写投诉信息,由相应地区的控烟志愿者“接单”。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哪种方式,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执法人员和志愿者在处理电子烟投诉时都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也成为部分吸烟者钻法律空子逃避处罚的“窍门”。近期,两名身处控烟一线的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其实我们最怕的就是模糊执法”
讲述人:东城区崇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蒋彬
从2020年7月开始,控烟监督的行政执法权下放至街道和乡镇,实行属地管理。近一年来,我们确实接到过一些关于公共场所吸食电子烟的投诉,尤其是一些商场电子烟专柜的试烟行为被投诉较多。有投诉,我们想管,但只能劝。
电子烟到底算不算烟草?到底在不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管控范畴?北京目前并无明确规定。在处理这类投诉时,因为公共场所吸食电子烟并不构成违法行为,所以我们只能以劝导为主。市民一般都会积极配合,少数不配合的经过耐心沟通,也会理解。尽管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但我们在控烟管理环节尝试向前一步去探索,毕竟群众举报代表着百姓诉求,不容忽视。目前我们正逐步和商场管理方建立电子烟管理制度,尝试由电子烟经营者作出承诺,在禁烟场所内不提供免费试吸等服务。现在只能靠我们多巡查,靠商场配合,靠商家自觉,遇到投诉靠劝阻。时下我们在一线执法中最需要明确规定,最怕的就是“模糊执法”。
“我赶到现场劝阻,没少被‘怼’”
讲述人:朝阳区控烟志愿者分队队长李华
我作为志愿者参与控烟工作已经有6年时间,平时会处理“无烟北京”公众号上的市民投诉。明显能感觉到,这些年吸电子烟的人增多了,由我经手处理的投诉案中,与电子烟有关的至少增加了两成,也是处理难点,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禁烟效果就会打折扣,电子烟成“漏网之鱼”。
从吸食的角度来说,不同于传统纸烟,电子烟随时可以吸一口,吸完了还可以揣进兜里,方便收纳,而且产生的烟雾没有那么强烈,会很快散去,就算及时赶到现场,也很难立刻判定对方是否在吸电子烟。在劝阻吸食电子烟时,有的经过劝说会乖乖配合,但我也没少被“回怼”,对方的说辞往往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公共场所不能抽电子烟”,我们少不了要多废些口舌。
电子烟是个新兴产物,选择抽电子烟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我都见过,很让人担忧。
权威对话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
对话人: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
谈电子烟危害
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会使人产生依赖
北青报:大众对电子烟存在哪些认知误区?
张建枢:有的市民认为电子烟对人体危害小,有的商家宣称“电子烟仅是水蒸气”,甚至打着帮助戒烟的旗号,但实际上电子烟“帮助戒烟”的效果并没有得到证实。不少年轻人认为吸食电子烟很酷、很时尚,但一旦沾染,对尼古丁上瘾后,反而更易成为传统卷烟的烟民。
北青报:电子烟有哪些危害?
张建枢:研究表明,电子烟存在健康风险,也会造成“二手烟”危害。今年5月26日,国家卫健委和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共同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其中明确,“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该报告中引用的实验室研究证明,电子烟烟液中含有害物质,比如,低分子醛酮类化合物就是一类对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有害物质,其中的甲醛、乙醛分别被国际癌症研究所列为1类、2B类致癌物。尼古丁作为电子烟的主要成分,除了让使用者产生依赖性,还会在妊娠期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并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电子烟气溶胶中也含有有害物质,电子烟加热溶液产生的二手气溶胶是一种全新的空气污染源,电子烟气溶胶中的金属含量可能比可燃烟草卷烟中的多。电子烟调味剂加热后也会产生有害物质,尤其是调味剂的不合理使用,会增加对电子烟使用者的危害。此外,相关研究显示,各种口味和品牌的电子烟填充液及其气溶胶具有细胞毒性。
北青报:青少年群体接触电子烟的现状如何?
张建枢: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过去5年我国初中学生听说过电子烟和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显著上升。2019年初中学生听说过电子烟的比例为69.9%,现在电子烟使用率为2.7%,与2014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4.9个和1.5个百分点。虽然总数看起来不是很高,但是增长趋势很明显,电子烟使用者呈现低龄化现象。
电子烟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也提到,使用电子烟可能致人更容易使用卷烟,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一项纳入91051名青少年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使用电子烟后成为卷烟使用者的风险是从不使用电子烟者的2.21倍。
谈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畴
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立法解释
北青报:本报调查发现,有烟民担心在公共场所吸食卷烟受罚,转而投奔电子烟,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建枢:这种行为钻了法律的漏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在2015年施行,当时电子烟的问题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明显,这份条例并未明确地将电子烟纳入管控范围,于是现在就有人钻空子,没有罚则,也存在监管漏洞。其实,国内有不少城市已经行动起来,像杭州、深圳、重庆、武汉、张家口、秦皇岛等一些城市在控烟条例方面修订得比较晚,但这些城市全部将电子烟纳入控烟条例的管理范畴。
北青报:您一直在倡导将电子烟纳入控烟条例的管控范畴,现实情况如何?
张建枢:在北京,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确实存在一定的民意基础。首先,有投诉,说明很多人认识到了电子烟的危害,但从控烟志愿者和执法部门的实际操作来看,“无法可依”的现实确实让投诉处理很是尴尬;其次,在今年4月底,我们也在“无烟北京”平台做过一次调查,有将近800人参与,有11%的人认为可以在公共场所吸食电子烟,但有近90%的人认为公共场所应禁止吸食电子烟。北京作为首都,也应该行动起来,尽快弥补法律空白。
北青报:从“入法”的实际操作来说,您有怎样的具体建议?
张建枢:北京市控烟协会这些年也一直在呼吁,电子烟应该像传统卷烟一样被纳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我们也曾经给有关部门提过建议。我们认为重新修订法规可能比较繁琐,但出台立法解释就是相对简易的办法,明确控烟的范畴包括电子烟,由行政主管部门给市人大递交建议。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