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师傅,急匆匆的这是要去哪儿啊?”
“切丝机回收单元出现堵塞报警,我去小屋里试试能不能搞一个自动清洁装置出来!”日前,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制丝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头人侯俊峰一头扎进了工作室里开始忙活。在这个面积20多平的房间里,大小器具装备一应俱全,工作室成员们围在一起认真研究着设备“疑难杂症”。
近年来,许昌卷烟厂围绕工厂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创效,创建了三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夯实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开展创新活动,攻克技术难题,使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有口皆碑的整活“小屋”。
利其器
“一个好的创新工作室应该是什么样的?”创建伊始,大家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有职工说:“在创新工作室里,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头雁’带着大家‘领飞’!”在全国劳动模范韩建夫、河南省劳动模范侯俊峰、许昌市劳动模范王明和3位劳模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在创新路上不断奋进,开创了国内八角设备自主改造先例,70天改造完成第一台短支设备;设计了压梗机智能磨辊全新系统,PLC智能控制,磨削过程无极调速,精确保证压梗间隙1.0±0.1mm;开发了收集余热和凝结水的锅炉补水节能技术,每年共节约水约6万吨,节约天然气12万立方米……
还有职工说,“作为‘前沿阵地’,好的创新工作室应该软硬件设施齐全,让职工们有趁手的工具,良好的环境。”作为许昌市第一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许昌卷烟厂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重要抓手,对标“八有”基本条件,建立制度体系和考评机制,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软、硬件建设,三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均被河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卷包车间举行韩建夫劳模创新工作室拜师大会
在平日的设备维修和改进过程中,经常出现零部件急缺的情况,尤其是在设备改造的时候,零部件模型都是工作室成员们自己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模型,如果让厂家重新造模生产浪费时间,也影响改造进度。
“听说现在3D打印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在电脑上做好模型,就能打印成立体实物出来,如果有一台3D打印机,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韩建夫提出设想。
了解到工作室的需求后,厂工会积极协调申请,为工作室配备上了3D打印机,实现了让零部件模型从电脑屏幕到立体实物的转化,成员们还可以实时调整模型数据,更快捷地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实物化。
厂工会主席魏秀云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力争为工作室提供更好的设备保障,为职工创新创造、实现梦想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整“大”活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立足于岗位的创新之路亦是如此,这是创新的“孤独美”。但创新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一腔孤勇,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奔赴。
近年来,许昌卷烟厂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凝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立大志,整“大”活,通过解决一次次技术问题,获得一项项技术成果,使工匠精神在“小屋”中发扬光大。
在动力车间,夏季持续的高温使得空调机组加湿电动阀频繁出现“卡死”现象,每次都需要操作工从中控室到空调现场复位,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动力车间王明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进行技术交流
“如果能在中控室远程复位就好了……”在又一次电动阀故障时,操作工王鹏翔嘀咕道,这让路过的王明和听了个正着,也记在了心里。
隔天,便看到王明和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大家围坐一团,准备针对这个难题整个大活。对空调控制程序进行分析,结合舒伯特蒸汽调节阀“断电复位”的特点,运用工控相关知识,提出在上位机增加电动阀复位功能,调整空调现场PLC链接线,使复位信号像阀门调节信号一样远程控制的想法。
“实现远程复位只是治标不治本,还是不能彻底解决电动阀卡死的问题啊!”工作室成员闫新宇提出疑问。
“对啊,电动阀卡死根本原因是电动阀执行器过热,无法有效运作,咱们得想办法把这事儿也解决了。”刘军伟师傅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张胜利忽然灵光乍现:“对了,我记得有一次拆卸报废变频器时,里边有一个直流24V小型散热风扇,电动阀能不能也用这个风扇散热呀?”
“可以试试,不过电动阀的电源是交流24V,到时候我可以用现有的二极管,焊接一个简易的整流电路解决一下!”电修大拿吴浩也主动请缨。
在大家一次次头脑风暴和实践探索中,空调加湿电动阀卡死的问题得以解决。而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增加,五花八门的“小问题”也越来越多,工作室这间“小屋”便成为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攻关站”。
“我们基层一线的工作者,日常做的最多的并不是多么高大上的创新项目,就是立足本岗,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这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动力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明和如是说。
许昌卷烟厂的创新工作室将“聚力攻关”作为首要任务,以“突破生产瓶颈”为导向,重点解决现场问题,工作室成员们互相碰撞着思维的火花,不断“孵化”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引导职工走好走实创新之路。
造“铁军”
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厂创新的实践基地,同样也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引导着更多青年职工在学与思中接触创新、习惯创新、实践创新,打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术“铁军”。
制丝车间侯俊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研究改进水分仪设备
“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从解决生产问题难题转变为借助这个平台,以创带训,带队伍搞创新成为摆在我面前的全新课题。”制丝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侯俊峰如是说。工作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化平台,采用“传帮带”“师带徒”等形式,将设备基本维修技能传授给年轻人,开发出视频、软件、重点讲解课程,用具象化方式传授维修技艺。
“云课堂”加上“一线流动课堂”“掌上流动课堂”“现场流动课堂”,“3+1”课堂讲好理论专业必修课、经验分享单点课、故障解决定制课,促使职工填补理论空白,点燃实践动能。
问题库、点子库、项目库、成果库的“四库”创新工作模式,汇集全体职工智慧,调动参与意识,为职工积累技能知识。在以练带学中丰富职工的实践技能,创新工作室成为创新创造、历练队伍的“大本营”。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工作室中每一天,我都有新的收获,工作室带给我的不仅是技能的飞速提升,更多的是对精湛技术和对职业热爱的传承。”提起工作室带给自己的帮助,90后青年员工王亚倩激动地说。在工作短短5年内便摘取河南中烟电气技能竞赛维修的桂冠,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她的成功只是工作室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职工特别是青年员工在这个平台上成长成才,成为工厂技术队伍的中坚。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工厂三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高级技师28人、技师122人、高级工109人,新增师徒24对,跨单位师徒7对,累计开展创新攻关131项,取得专利成果495项,成员及工作室获得各类荣誉141项。
路虽远,行将至;“屋”虽小,作用大。在许昌卷烟厂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大舞台上,集众智,聚众力,定将看到更多生动的创新图景,涌现更多创新的追梦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