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天气渐凉。
清晨的山坳里薄雾笼罩,乘着汽车翻山越岭,温暖的阳光驱散了雾气,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齐的马路、一栋栋整洁的楼房、一片片收割后的稻田,山明水净,层林渐染。
穿村过镇,只见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自信的面庞,社区广场回荡着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活力与生机。
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相隔两百公里之外的纳雍县和威宁县。农副产品加工厂内机器的轰鸣、产业园大棚内农业专家的讲解、田间小型农机奋力的“奔跑”声,奏响一曲产业兴旺的乐章。
串起时间的经线,更能感知贵州中烟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用情之深、用力之广。自2015年起,贵州中烟组织11支帮扶队伍,深入晴隆县贫困村开展遍访工作。2014年至2023年5月期间,毕节卷烟厂承担了帮扶纳雍县龙场镇以扒村的任务,自2023年5月起,调整为帮扶威宁县云贵乡平原村。
10年,在晴隆、纳雍、威宁3县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一举摆脱了延续千年的落后面貌和贫困命运。
10年间,贵州中烟持续不断在帮扶资金、教育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帮扶等方面给予晴隆县大力支持,捐赠帮扶资金共计1.9亿元。责任担当化作前进的动力,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后,贵州中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烟草答卷”。
威宁县云贵乡平原村新貌 /余刚 摄
夯实产业路 着力提质效
探索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双轮驱动,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开展村民种养殖、劳务技能教育培训……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贵州中烟坚持“强产业”与“防返贫”两手抓,立足晴隆、纳雍、威宁3县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兴产业、助消费、促就业、重教育,用好各项帮扶政策,不断增强当地发展内生动力,取得实质性成效。
产业兴,则乡村兴。
晴隆县、威宁县云贵乡平原村主业均为烟叶种植,烟叶产业在当地烟农增收过程中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贵州中烟积极推动烟叶产业融合发展,开辟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打造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依托行业烟叶资源,贵州中烟调动技术骨干力量,深入晴隆县烟叶种植地区,从育苗、田间管理、烘烤分级等环节对烟农开展全方位培训或以赛代训,培训烟农200余人,实现当地税收、烟农收入稳步提升。以晴隆县长流乡长流村为例,当地烤烟种植农户9户,带动就业200余人,平均每户年收入约10万元,成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烟叶产业是村民收入稳定的“地基”,多元化产业就是致富的“活水”。贵州中烟多措并举谱好“产业融合”交响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自2021年以来,企业累计投入1910万元帮扶资金,在晴隆县发展茶叶、花椒、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让农民家门口的土地效益最大化,唱响多元增收好声音。
在晴隆县新益村,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姜技术推广大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村民聚拢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评选年度“姜王”。与此同时,贵州中烟驻村第一书记冯映旭利用省内生姜种植技术专家点评的空闲,积极请教今年的生姜长势。
“为了种出好姜,我们今年开展3块试验田及示范田工作,大力推广‘生姜双排密植种植法’;还选聘4名年度种姜技术能手‘师带徒’,对新种植户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努力实现‘技术同提升、先富带后富’。”冯映旭微笑着介绍。
看到有人采访,“姜王”得主被众人簇拥着推到记者面前,他情绪高昂、语带感激:“去年,冯书记为帮我们降低种姜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特意向烟草公司(贵州中烟)申请了10万元购买农机设备;烟草公司还请来贵州大学的专家教我们通过生物技术提升土壤肥力,多亏他们的帮助,我们才有能力、有底气把姜种好。”
有产业是前提,有销路才是关键。如何把产品转化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如何让产业立得住、干得长、走得远?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喜获丰收、兴高采烈的人群,冯映旭想了很多。
“我们正在积极寻找电商平台,开展‘供邮’合作,牵头邮政公司与种植大户签订业务合作协议;组织农户学习管理办法,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制定销售策略……只有确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给村民们带来‘稳稳的幸福’。”冯映旭坚定地说。
毕节卷烟厂驻纳雍县以扒村帮扶干部为村民拍照留念 /王莹莹 摄
聚焦防返贫 全力守底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难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力”,是贵州中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措施的出发点,而“巩固拓展”,则成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晴隆县虽已全部脱贫,但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要高度关注不稳定户、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防止大规模返贫。”贵州中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汪静谈到帮扶工作时反复强调,“关心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所急,才能让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更有成效。”
为实现“一户不返贫,无人新致贫”,自2021年起,贵州中烟陆续投入454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常态化监测重点人群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针对不同致贫风险,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牢牢守住民生底线。
车行至威宁县云贵乡平原村,远远就看到10来个戴着白色橡胶手套、手提竹篮的村民在监测户杨光万的辣椒地里忙活,杨光万本人一边招呼前来帮忙的亲友,一边快速记录着秤上的数据。
听闻毕节卷烟厂驻村第一书记余刚来访,杨光万赶紧放下活计,几步跑上前紧紧握住余刚的手,“2024年我种的工业辣椒预计收入2万多块,基本上可以还清贷款;养的3头牛还带出2头小牛,2025年大牛就可以出栏了。我们全家能有今天的安稳生活,真要感谢您、感谢烟厂关怀和帮助。”
原来在2023年,杨光万的二女儿一只眼睛被炭火炸瞎,他带着女儿辗转到威宁、六盘水、贵阳就医,花费数万元自付医疗费,家庭返贫风险陡然增加。了解情况后,余刚积极为其争取了2万余元的整户低保金,还动员他养牛、种植工业辣椒增加收入,并为他申请了低息贷款和6000元养牛奖补,极大改善了杨光万一家的生活条件。
杨光万的经历并不是个例。纳雍县龙场镇以扒村村民杨发科,2022年因大儿子患上肾衰竭,夫妻二人不得已放弃外地务工返家,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沉重的医疗费用也掏空了他们多年的积蓄。
困难时刻,时任毕节卷烟厂驻村第一书记汪琪迅速反应,不仅为杨发科一家争取到各项帮扶政策、大病救助补贴和慰问资金,更积极协调由杨发科组织施工队承接村内新建公共设施,帮他在龙场镇就近寻找务工项目,使他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
结合村民具体情况,余刚详细说明贵州中烟制定的帮扶策略,“帮助监测户摆脱生活困境,激发其内生动力,关键要解决‘收入来源’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增强群众自我化解风险能力。针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对弱劳力半劳力,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就业机会;对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
乡村展新貌 精神更富足
乡村之美,在物,更在人。
到访晴隆、纳雍、威宁3县,感受贵州中烟助力乡村振兴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亲见村民身上发生的喜人变化,让人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通过几代人“志与智”的成长与奋斗,和美乡村才能不断迸发出新的色彩。
为此,贵州中烟将党建工作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号召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组成帮扶队深入结对帮扶村详细了解帮扶项目运行、村民受益情况,探索创新党建帮扶载体方式,不断增强党建帮扶实效。
贵阳卷烟厂帮扶队为晴隆县菜籽、江心、战马3个帮扶村购买垃圾桶、修建污水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遵义卷烟厂驻村帮扶队为徐家湾村、新露社区等4个帮扶村修缮党群服务中心、为当地小学配备教学设备、帮助易地搬迁小区修补破损公共设施;贵州中烟原料供应中心帮扶队邀请专家为田坝村开展“乡村振兴小课堂”,为当地酒厂解决生产工艺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
如今,长流村村支书刘金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本来要辞职的,是毕节卷烟厂派第一书记来我们村后,才又有了干劲。毕节卷烟厂不仅帮助我们协调项目建设资金,还通过党建帮扶摘掉了长流村‘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刘书记从大企业带来的优良工作习惯和经验,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工作成效也更显著。”
从“落后”到“先进”,长流村的嬗变是贵州中烟党建帮扶工作的成果缩影,蕴藏着人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决心;而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当地村民最为看重的民生大事,也是彻底改变农村精神面貌的有效途径。
贵州中烟累计投入300万元资金,为晴隆县大新小学、胜利小学等11所学校购买教学设备,新建基础设施,改善教学环境;累计投入600万元资金,开展圆梦助学行动,为县里考上“二本”及以上的高中毕业生每人发放5000元助学资金,有效防止因学返贫;2024年,贵州中烟驻村帮扶队在长流村开展的“书香长流”文化示范点建设项目,进一步为当地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侧耳倾听,书声琅琅,风貌崭新;放眼四望,锦绣“黔”景,秀美如斯。贵州中烟的历任驻村帮扶干部,为改变当地生产生活相对落后现状,扎根乡野挥洒汗水,用满腔热忱为一个个帮扶乡村注入新活力、托起新希望。
责任还将继续,担当贯彻始终。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贵州中烟将深入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创新帮扶举措、坚持实效导向,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中彰显国企担当、贡献烟草力量。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