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学习平台对员工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在云南省电工技术能手、曲靖市电工技术状元、曲靖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邵乐乐看来,云南中烟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曲靖卷烟厂卷包“学院”就是他职业成长路上“至关重要”的平台。
在这里,邵乐乐完成了对倍福、西门子、三菱等品牌设备工控原理的系统学习,为他持续探索PLC电气技术打牢了理论基础。
工作中的邵乐乐。
“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有各个领域的大师和工匠手把手教你实操,这样的平台非常实用。”在曲靖卷烟厂卷包“学院”,邵乐乐的成长并非个例。
从车间到“学院”
拓宽产业工人进阶之路
2015年,曲靖卷烟厂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成,经过近10年的持续建设,逐渐形成了如今在用的工匠育成中心。在这个面积21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合了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一个云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一个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工作室和两个技师工作站。除了分专业的独立学习区域和项目讨论区域外,从最基础的钳工电工实训台、电焊房、砂轮房到充满科技感的3D打印台、变频器控制实验台,学习培训设备设施应有尽有,让这片“土壤”兼具了学术、技术和实践的浓厚氛围。
曲靖卷烟厂工匠育成中心。
2023年6月,卷包车间以曲靖卷烟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先行先试、深入建设,以大学培养体系为灵感,引入职工大学理念,借鉴“本科教育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自主科研”的学习模式,探索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卷包“学院”模式。“学院”固化多年的培训教学经验,依据不同学员需求,开设新员工班、后备电气班、包装班、烟机修理班等8个基础教学班级,每门课程都有详尽的培养流程、课程设置、考评方案、学习资料,所有员工都可以结合自身职业规划报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诠释了新时期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职场竞争和个人成长需求的奥义。
尽管邵乐乐已经成长为工厂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但在他看来,学习没有尽头。
员工正在上技能培训课。
许多和邵乐乐一样怀揣梦想、走进工厂的年轻人,都会在这里开启他们从学校到职场的“变身”之旅。从了解生产流程、熟悉设备工艺的基础课程起步,从磨一块角铁、画一张电路图的基本素养入门,逐步进行岗位技能培养、职业资格取证、技能竞赛训练、创新项目研发甚至成为下一位“大师”,每一步都可以通过努力在这里实现。而对一些稍年长的员工来说,这里同样可以找到职业进阶之路,不断精进技术技能、精准提升人岗匹配度。只要愿意来,卷包“学院”的大门永远为员工们敞开。
是学生也是老师
学习路上不再“单打独斗”
“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困难。”卷包“学院”负责人郑利明表示,“当前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生产制造面临转型升级,对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需要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对新技能、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在这条漫长的学习之路上,有人一路同行,能让大家走得更快、更远。
企业所盼,就是改革所向。
目前的卷包“学院”有4个牵头“室站”,5名高级技师、1名高级工程师强强联手,加上40名技师、28名工程师、46名资深电工、54名高级修理工,每年开展上百次技术培训、专业技能提升、竞赛备赛活动,为数以千计的员工赋能成长。针对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卷包“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内部学习平台,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平台阵地,为员工素质提升创造更便捷的条件”是卷包“学院”给出的解题思路。
卷包“学院”官网招生页面。
于是,由车间员工自主设计搭建完成的卷包“学院”网站正式上线。点击进入首页,犹如来到了某个大学的门户网站——学院概况、课程设置、师资介绍、招生公告、学习专区等板块一目了然。明确培养路径,技能鉴定、备赛提升等培训开班通知发布于“招生公告”区域,有需求总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整合学习资源,在“学习专区”的资料共享区域,有困惑总能在这里搜到最权威的解答;不想“单打独斗”,“心得分享”区域里大家抱团取暖、互通有无;倡导身份互换,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积极发现员工闪光点并推出特色课程,让员工既是学员又可以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老师,擦除“讲台”与“操作台”、“实验室”与“生产线”的界线。
“之前我都是跟随大师们上课学习,现在我也能走上讲台给大家分享了。”如今的邵乐乐通过多年积累,已成为“学院”“倍福自动化技术交流——硬件及诊断”课程的“金牌讲师”。
从“学院”回归车间
学以致用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同大学里的基础教育到自主科研,卷包“学院”包含基础实验教学和研究中心两大架构,探寻的正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实现学以致用、以学促用。
在基础课程的进阶学习过程中,卷包“学院”产教研融合,采用以项目带动培训、以需求驱动新技术落地的常态化机制,通过将项目细分为注重流程标准化的管理类、紧扣车间实际生产与小改小革的攻关类、从底层逻辑入手输出创新成果的创新类等,让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加入项目、不断实践,在提高车间实际生产水平的同时填补行业空白。
车间机台旁的流动工作站。
是学员、是老师,同时也是项目攻坚团队的参与者,邵乐乐觉得,多重身份让自己的成长更加快速全面。“FX2包装机条盒输送流程程序改进”“除尘房除梗装置启停程序控制改进”“封箱胶带直径检测的程序编写”等多个技术项目攻坚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与此同步,“室站”携手联动、工匠“揭榜领题”,是“学院”回归车间、回归生产实际的另一条道路。
针对设备“老大难”问题,成立“现场流动工作站”,打破以往蹲守做研究的局限性,延伸工作触角,让工作室“动”起来;以员工最关心的设备、质量问题为抓手,学研相融、学用结合展开技术攻关,找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破解实际生产及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为目标,劳模工匠依次上台“揭榜领题”,与工厂郑重“签约”,认领攻关项目课题,并推行项目清单化、清单节点化、节点责任化,推动“室站”成员发挥技术特长,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努力形成“破一题带全局”的示范效应。
员工积极揭榜领题。
从卷包“学院”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引导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终身学习,承载的不只是现实需求,还有熠熠生辉的未来想象。
工匠育成要一代一代地育,员工成长要一步一步地走。从学生时期的学院教育到如今的工人教育,卷包“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终身学习和破除资源信息差的平台,以实用管用的“必修课”和面向未来的“选修课”,为员工提供高品质的学习体验。
卷包“学院”表示,未来,还会继续进行关于“学习+”的不懈探索,这个“+”可以是知识、技能、素质、素养,甚至可以延伸到特长爱好、生活态度、精神追求,走出一条以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道路。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