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近日,本网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深圳的孕妇张小姐到当地一家西餐厅吃饭,由于旁边有人吸烟,于是就叫来服务员,希望服务员进行劝阻。但是由于吸烟者那一桌餐费更高,最终服务员竟对这位张小姐进行劝离。最终张小姐只得拨打控烟电话12345进行投诉。
初看这篇新闻,你可能会觉得张小姐似乎受到了不公的对待:作为一名孕妇,不但得不到无烟环境的保障,甚至在投诉后被劝离。但是如果从自由市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商家的行为并没有什么问题。
到底是孕妇张小姐该离开,还是烟民该离开,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产权的问题,饭店归商家所有,饭店里能不能吸烟本来也就应该听商家的,毕竟财产的处置权是基本权利,高于顾客在某家饭店吃饭的权利。但是控烟条例却让这件事情复杂化了,饭店内禁止吸烟,一下子就让控烟条例凌驾在了商家的产权之上,以一个看着正当的理由来干涉商家的经营决策。
那么对于顾客来说,到底是强制控烟好,还是不强制控烟好呢?
其实,商家要不要控烟这回事,市场一直就在做,而且做得不但比控烟条例公平,更比它高效。在控烟条例将顾客对于吸烟、非吸烟餐厅的需求简单化之前,实际上顾客的这个需求是相当多样化的。和味道、装潢、价格、服务等因素一样,吸烟、非吸烟也只是顾客挑选餐厅的标准之一,甚至连主要标准都排不上。只有那些极少数特别在意自己的健康,一点二手烟也沾不得的顾客才会刻意选择一家无烟餐厅,大部分顾客对能否吸烟并不十分关注。当然,你若问他们是否难以忍受二手烟,他们多半会回答是。不过看一个人真正的想法并不能只看他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这些并没有任何人强迫,但是还是随便就进出吸烟餐厅的大部分顾客,其实并没有他们声称的那么在意二手烟的侵扰,说不定相比起来他们更在意吃饭时环境是否嘈杂。
客观事实就是这样,不同的顾客对于二手烟的忍耐程度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忍耐也是他们自愿而非被逼迫的。因此针对这些不同程度的需求,自由市场本身就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商家们出于自己对市场状况的认识、出于自己的偏好,以及出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会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在是否禁烟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商家更看重无烟环境,因此就完全禁烟;有的商家对吸烟并不是很在意,但是偶尔也会管,或是装上排风系统,使烟味不会太重;有的商家则完全希望通过吸烟招揽更多的烟民顾客,因此市场中的商家是多样的,顾客的选择也是多样的:要求高的选择就相对少一些,要求低的就有更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由于消费者可以进行选择,因此那些更多被消费者青睐的餐厅就能经营的更好,被消费者讨厌的餐厅则可能倒闭,无论它们是否控烟。这本身也说明禁烟与否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处于市场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标准的餐厅,看重价格的人,就去不禁烟的便宜餐厅,看重健康的人,就多花钱去禁烟餐厅,市场能把资源按照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这让消费者总体得到的福利很高。
那么如果有控烟条例,会不会更锦上添花一些呢?并不会。
控烟推高了经营成本,而成本最终是要转嫁给消费者的。维持控烟的举措需要人工成本,劝诫顾客不吸烟还有发生矛盾的潜在危险,这样的成本是商家和顾客都不愿承担的,因此实施起来效率必然低下。
一些就餐环境差,但是饭菜便宜的小店,通过同时吸引吸烟者和非吸烟者,能够让自己勉强经营,这也让不吸烟的人能吃上一顿便宜,只不过空气不太干净的饭。一旦被控烟了,不能吸引烟民,很多这样的小店就会倒闭,那么非烟民也相应的失去了一些能便宜吃饭的地方,等于说无论是烟民还是非烟民的最低消费都因为控烟而被抬高了。
由于很多烟民无法忍受长时间不吸烟,因此也会减少外出吃饭的次数,导致市场上需求减少,相应的供给又会再下降,对于非吸烟者来说,还是不算好事。
作为顾客,选择了控烟条例,就选择了高成本的吃饭,这些成本包括每顿饭的最低消费,以及可供选择的餐厅数量。
回到开头的案例,到底孕妇该离开呢,还是烟民该离开?控烟条例和自由市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但是真正想要使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利,怕是还是只能选自由市场的答案。
附:
新闻链接:http://www.tobaccochina.com/revision/controltTobacco/wu/20158/2015824162325_689131.shtml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