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经济发展新图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深度融合是“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具体实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势必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牢牢抓住主动权。烟草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双链融合”将极大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能,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
今日之中国,是创新浪潮奔涌、发展动能澎湃的中国。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这个春天,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走上春晚舞台,深度求索推出的国产大模型惊艳全球,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研技术加快落地的生动写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动案例屡见不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些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的深层次问题:科研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错位”,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梗阻亟待疏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夯实。
破解这一困局,国家从战略层面重构创新生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创新链决定产业链价值高度,产业链反哺创新链迭代速度。基础研究的突破(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若不能转化为产业应用,产业升级若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如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就无法真正实现“双链融合”。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泉,牵引产业变革。历史表明,每一轮重大科技突破,都会带来产业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改变了人类生活。科技创新为企业注入创新动力,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当前,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飞速发展,将为产业创新开辟广阔空间。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应用场景,需要反哺科技创新。一方面,产业创新创造的应用场景,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验证优化平台。新技术在实践运行中产生数据和反馈,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产业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获取经济效益。此外,产业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标准、规范,以及人才集聚效应,也引领着科技创新方向,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实践表明,唯有打通“科学—技术—产业”的转化通道,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进大市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当前我们推动“双链融合”,关键在于推动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的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融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从线性创新到网络协同的创新范式转变,从要素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动能转换,从追赶式发展到引领型突破的路径革新。这种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革命性突破,遵循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它打破了科学与产业的传统边界,重构了知识生产与价值创造的逻辑关系,正在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范式。
(二)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企业始终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力找准创新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202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和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巩固提升数字化转型成果,深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
当前,行业科技创新领域一定程度存在资源要素流动受阻、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不畅等问题。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共同体,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关键在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够将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让各类创新主体发挥各自优势,系统集成、协同共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进而形成倍增效应。
在此基础上,体制机制创新是促使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之间“榫卯相合”的关键之匙。
一方面,要以需求导向重塑科研逻辑。要突破传统科研模式,变“闭门造车”为“问题牵引”的创新模式——基础研究需聚焦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应用开发需直面市场需求痛点,通过建立“需求清单—攻关榜单—成果目录”机制,实现科研选题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使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
另一方面,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流动。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产学研”协同网络,组建创新联合体,降低研发成本,加速科研进程,配套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推动原创性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快速渗透至产业链各环节,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
例如,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不断探索,紧紧围绕品牌创新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1+5+1”协同创新体系。该体系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充分整合储存养护、烟草薄片、滤棒技术、包装设计、香精香料5个领域的创新资源,联动发挥烟草机械配套技术支撑——这就犹如一个运行星系,其中既有聚焦行业和企业重点课题的“公转”,也有深耕专项领域的“自转”。其背后,是一种多元开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系统协同创新机制,也是一种高效协作、推进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的科学创新方式。
除了机制创新之外,科技创新必须嵌入产业发展的具体场景,才能释放最大效能。以需求倒逼创新,以场景驱动转化,正是产业链、创新链双链深度融合的联结点和发力点。当前,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呈现出从初步应用走向全面智能化、从效率提升走向创新驱动等发展趋势。无论是陕西烟草商业系统构建的物流寄递涉烟犯罪研判模型,通过大数据追踪假烟流通路径,将案件侦破效率大幅提升;还是浙江烟草商业系统打造“香溢”平台,零售门店通过数字化会员体系与消费者深度互动,开辟出工商零消协同发展的新赛道。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逻辑:传统产业为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面对发展机遇与挑战,唯有坚持系统思维,以制度创新激发双螺旋动能,以场景应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方能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当创新科技、数字技术与烟田里的每一株烟苗、车间里的每一台设备、零售终端的每一个订单深度融合,这场以科技赋能产业、以需求牵引创新的系统性变革将重构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开创新局面。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