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大葱、烟台苹果、安吉白茶、南丰蜜橘……如今,购买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经国家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农产品,往往以“地域名+产品名”的形式命名。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很多城市的“名片”,也是在外打拼的游子感受家乡味的媒介,其突破地域局限,“飞入”千家万户对于消费端和生产端都大有裨益——充实了消费者的“菜篮子”,满足其对于“好农货”的需求,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提高了高品质农产品的知名度,丰盈了农民的“钱袋子”,助力乡村振兴。
为推动其规范、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6万个以上。今年3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印发《2022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要点》,提出深入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示范保护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年计划登记2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强调通过实施保护工程,使得到支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有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形成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样板。
从生产基地建设到冷链物流推进,从经销商推广到零售平台吸粉,在政策引导下,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各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其发展铺路架桥。这其中,就有部分烟草行业单位及零售客户为家乡味“代言”的身影。比如,在非烟商品订货平台设置“地理标志农产品”专区。又如,通过拍摄采摘短视频、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形式,加深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印象。
地理标志农产品迎来发展红利期,也引来了一些“滥竽充数”者,其产品在品质上难以达标,却打着地理标志的旗号触达消费者,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这一现象在阳澄湖大闸蟹这一产品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近年来许多消费者亲身购买过或在新闻报道中浏览过“挂羊头卖狗肉”的“贴标蟹”以及“到阳澄湖一游”的“洗澡蟹”,导致买蟹时不得不慎之又慎,甚至因为担心货不对板放弃购买,逼迫一些真正高品质的“地产蟹”要通过多种方式“自证清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性,也是农业农村部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的原因所在。
擦亮地理标志这张农产品“名片”,应以政策保障和市场监管为依托,从技术标准、生产经营、物流运输、品牌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打造更多优质产品。
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建立生产、经营、流通、销售等环节可溯源机制,并在条件成熟时推出专门性立法。
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者需算好长远账,在产品质量上下硬功夫,持续打磨产品品质,维护好品牌形象。与此同时,面对侵权行为时,因生产主体较多,单独维权成本较高,建议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集聚合力,借助法律途径共同维护地理标志品牌合法权益。
对包括行业单位非烟商品订货平台在内的电商平台而言,应在继续助力地理标志农产品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强上架产品资质审核,建立供应商“白名单”“黑名单”机制。
零售客户则应立足本地生活圈,发挥产地渠道优势,与优质农户建立联系,探索本地直采、即时配送,同时密切关注产品售后情况,畅通消费者意见建议渠道,推动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
……
擦亮“名片”,才能让家乡味“更香”。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特色农业中最具品牌价值的部分,代表着农产品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在消费升级趋势之下,势必与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擦出更多火花。从需求出发探索“地理标志+文旅”等跨界融合模式,实现产业链延伸、融合,将会为其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助力。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