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2017年5月19日,“中国雪茄之乡”全球推介之旅在什邡启幕,一时间朋友圈被刷得眼睛疼。作为什邡的标志,雪茄再一次被提上了话题。从去年什邡的上海推介会第一次查阅什邡雪茄资料到中国雪茄风情小镇资料收集,我觉得我似乎可以对手头接触到的什邡雪茄资料做个笔记,但似乎一直太忙了,没什么功夫弄,今天。。略空闲,好吧,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什邡的师古镇也荣获省级特色小镇,还是写一点雪茄和什邡的前世今生吧。
2017年5月19日·“中国雪茄之乡”全球推介之旅现场
一般认为最早种植烟草的民族是现今墨西哥尤卡坦(Yucatan)半岛上的美洲原住民,而烟草被世界认知则归功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航海之旅发现新大陆后,知道有烟草的存在,从而将烟草种子带回种植、贩卖并迅速成为欧洲贵族最新潮流。到十六世纪中期,欧洲人对烟草已相当熟悉——在当时,已经对烟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主要的叶子卷成筒状的雪茄,而切剩的部份和不好的叶子就作为香烟及烟斗烟草。后来,政府发现抽烟草的人越来越多,利润也不菲,于是开始抽税赚钱,又因为这钱实在太好赚了(好像今天的烟草企业也酱紫的。。),于是把种子带去殖民地大量种植,美国殖民地、非洲殖民地、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等都开始大量种植烟草,从此烟草开始传遍世界,并风靡500年多年直到现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这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雪茄的原文不是英文,是来源于玛雅文,但很庆幸当年没有像看到袋鼠(kangaroo)那样用别的词代替了本来的叫法(kangaroo在当地土语中是‘不知道’的意思),哥伦布的翻译只是把名词换成了动词“Sikar”(当地土语抽烟的意思),当雪茄由美洲大陆进入到欧洲后逐渐才演变为“Cigar”,而雪茄拉丁语称为Cigarro。
建成于公元前432年的墨西哥南部的贾帕思(Chrapas)州帕伦克(Palengue)的神殿中的用长长的烟管吸用烟草的玛雅(Mayan)人浮雕石像
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走在圣萨尔瓦多的瓜纳海尼岛的山道上,看到土著男女手中擎着一支“燃烧的炭”
根据史学家吴晗在其文章《谈烟草》一文中看法,烟草与中国结缘的时间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后期,即17世纪初,并且他在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烟草传入中国的三条路线:“在中国方面,最初将烟草传入中国的是17世纪初的福建水手,他们从吕宋带回烟草的种子,再从福建南传到广东,北传到江浙。明末名医张介宾(景岳)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到烟草的历史和故事……第二条路线是由南洋输入广东……第三条路线是由辽东传入,从日本到朝鲜到辽东。”
著名明史学家吴晗
根据吴晗先生的考证,烟草其实和明代引入的别的作物——例如玉米、红薯、土豆、花生——特别是现在四川人离不开的辣椒类似,都是由外到内从沿海(几乎)到内陆的自然推进。对于什邡而言,什邡种烟历史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这比较符合烟草进入中国向内推行的时间演进——其实,史料中也有一处细节也可以佐证,就是多尔衮酷嗜烟草:史书上记载:“九王好南烟”(貌似现在电视剧都不拍多尔衮抽烟啊。。),而多尔衮曾经统兵入川征讨张献忠,肯定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烟草最晚在这个时候入川也不奇怪。
清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很纳闷为啥画像不叼个烟
另一个佐证是什邡周边县对种植烟叶的记载,例如清康熙年间温江县的一个举人叫李启芄,他在《竹枝词》写到:
隔年编草搭蓬庐,
护惜烟苗得长无?
三月掘蚕时打岔,
趁晴收摘淡芭姑。
诗中所说的种烟技术———搭烟苗棚、捉烟虫(据土蚕)、打烟(岔)芽、趁晴天收摘烟叶——这一整套技术和今天什邡地区农民种烟的操作程序完全相同。
掩映在烟田中的什邡民居
另外,乾隆年间任郫县知县的福建人李馨,在所著的诗集《春日行》中一首写道:
参差村落带平芜,
堰水湾环野径纡。
最与吾乡风土近,
锄田先种淡芭菰。
这首诗记载了这位县太爷春天坐着官轿下乡视察时的见闻,最使他动情的是郫县和他的福建故乡有相同的风土习俗——“锄田先种淡芭菰”。
什邡晒烟
这两首诗充分说明了烟草在四川成都一带种植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乾隆时期,晒烟已经成为川西地区一方的“风土”了。而什邡对于烟草的明确记载,相对其实比较晚了,据官方的资料显示,什邡最早关于烟草的记载是清嘉庆《什邡县志》中“淡芭菰”的记载,什邡的晒烟誉为“金吗啡”,被清代嘉庆帝钦定为贡品。但记载什邡晒烟的历史却长一些,而且已为朝廷人士熟知,例如据《清名人轶事卷十二·风趣》篇记载:清乾隆编修纪文达,酷嗜什邡淡巴菰(晒烟),不可离之须臾,同僚赠以雅号“纪大烟袋”。而对于此时烟草风靡中国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清乾隆年间的江苏人董潮在其《东皋杂钞》中的描述:“烟草本夷种,嗜之者始于明季。近日士大夫习以为常,大庭广众中以此为待客之具,至闺阁亦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淡巴菰”其实是对烟草(Tobacco)的音译,据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著《物理小识》云:“金丝烟,北人呼为淡芭菰、担不归。”其实当时晒烟有多个译名,以“淡巴菰”最受青睐。
1900年,北洋官报局出版了陈寿彭翻译的《淡芭菰栽制法》的单行本,这是我国较早系统介绍西方烟叶种植情况的翻译著作
尽管什邡并不是中国第一个种植烟草的地方,但是什邡因为与古巴的雪茄著名产地比那尔德里奥省同属北纬30度(现在什邡也是全球四大优质雪茄种植地之一),而什邡的气候山川水文条件也极好,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土壤属紫色土类型,种烟区多为新冲积油砂壤土,土壤肥力较高,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这些自然条件都非常有利于雪茄原料晒烟种植,所以烟草到了什邡,算是在中国找到了最理想的种植地,所以民间自发地就把烟草作为了一种重要作物来种植。到了清末民初,种烟已遍及坝区十六个乡,据民国十八年《重修什邡县志》记载:“农民种五谷杂粮外,多种烟”,叶烟为邑特产大宗。
民国十八年《重修什邡县志》中对什邡种烟历史的记载
所以远在清光绪二十五年,什邡加工叶卷烟的厂店已陆续出现,而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是什邡历史上晒烟的全盛时期,根据民国二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