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仅仅两年时间,四川省大凉山里的洛度村发生了大变化。
从前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环境艰苦,属于凉山深度贫困村的洛度村,如今已率先完成贫困户搬迁,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贫困户人均收入已达7279.23元,比当年脱贫基准线3750元高出3529元。
洛度村书写整村脱贫的“奇迹”,是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精准扶贫的缩影。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正处在爬坡过坎、谋变突围关键期,公司毅然将精准扶贫作为企业发展“三大责任”之一,不忘初心、勇挑重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定点帮扶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泸州市叙永县、甘孜州甘孜县已退出贫困县序列,先后帮扶的洛度村、西溪村、也伦达村等均已实现整村脱贫。
自2015以来,公司精准扶贫,尽己所能、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实现“头雁”领高飞,着力夯实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堡垒;志行道不辍,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向“宽”谋发展,着力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底;向“窄”求蝶变,着力保障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受援地实现“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攻坚,带领贫困群众在实现“四个好”的幸福大道上奋勇前行。
“头雁”领高飞
走进洛度村村级活动阵地,3排摆满图书的书架映入眼帘,书架上“时不我待、朝夕必争”的书法装饰作品,2张书桌、4把椅子放置在房间的正中央,简简单单却“五脏俱全”。
拥有一间图书室对于村民马牛来说曾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公司的帮助下,洛度村建了一应俱全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远程教育中心,并经常利用这些场所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教育活动。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组织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公司自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选派基层优秀党支部到乡下村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建设村级阵地,让村社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让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让“党旗飘起来”。
多年来,公司在叙永县西溪村、雄光村、岔河村,在甘孜县也伦达村以及各下属单位对口帮扶村修建或翻新村级活动阵地共计7处,切实改善村级办公活动条件,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拓宽为民服务功能。以也伦达村为例,自2018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49万元用于村级活动室提升改造项目,为也伦达村整村脱贫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头雁”领高飞,需要扶贫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炼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公司先后选派12名党员干部脱产驻村扶贫,蹲点指导帮助贫困村精准脱贫。
公司西昌厂党员殷发初到洛度村任第一书记时,面对“无产无业,十年九灾,种点土豆也要看老天脸色”的现状,震惊到发出了“咋个扶?”的疑问。
村民也对这个青年“阿木科”(彝语:干部)满是疑惑,认为“一个毛头小子,能干啥?”
经过两年时间,殷发完全融入村寨,曾经怀疑他的老乡们重新认识了他:“这个阿木科比亲人还亲!”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洛度村从2017年人均纯收入仅2150元,到2019年实现了人均纯收入7279.23元的“飞跃”。
“咋个扶”和“能干啥”两个疑问消除了。村支书阿布拉比尼很感慨:“贫困户全部住上新房,村里有了硬化路、民俗文化室、图书室、卫生所和幼儿园,个个铆足劲儿奔小康。”
在殷发为洛度村脱贫攻坚忙碌的同时,公司绵阳厂党委书记余强始终没有忘记他作为市人大常委应尽的职责。在收到盐亭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调整脱贫攻坚联系企业、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的通知后,余强在“百企帮百村”帮扶活动中,多次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并实地走访当地环境情况,成功将2019年底申报的50万扶贫资金用于盐亭县岐伯镇燕来村的扶贫项目。
志行道不辍
脱贫攻坚需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确保如期完成任务。要宣传好政策和标准,统一思想认识,不能各说各的、各做各的。一直以来,公司把脱贫帮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主要领导带队调研,深入扶贫一线认真了解当地情况、精准掌握村民需求、研究确定扶贫项目。以西溪村的定点扶贫工作为例,公司主要领导先后10余次实地调研,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贫精神、政策,慰问贫困群众和驻村干部,督促扶贫项目落实,把党和政府以及行业的关怀送到贫困群众和驻村干部中。
志“行”道不辍,需要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扶贫工作开展伊始,公司以“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扶精准”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制定精准扶贫捐赠项目管理规定,完善扶贫项目实施流程,规范扶贫项目管理行为,提高扶贫项目管理水平。同时,公司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扶贫工作推动的动力源,先后制定了加强对口扶贫干部管理的意见、定点扶贫地区挂职扶贫干部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对口扶贫干部的管理,选派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员工担任对口扶贫干部,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第一书记‘官’小责任大,是脱贫领头羊。”公司西昌厂负责人就选派殷发到洛度村任职时说,公司仔细甄选才确定人选,看重的正是他身上那股“啃硬骨头”劲儿和正直态度。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受援地实际情况,公司还建立、细化制度和流程。在西溪村,协助制定了助学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医疗救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产业发展周转金管理办法等,统筹帮扶资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扶贫工作中、真正为贫困群众脱贫服务。在也伦达村,也根据具体扶贫项目制定了牦牛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
志“行”道不辍,需要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当中最关乎未来的就是教育扶贫。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捐资1823万元用于各帮扶点提升学校基础设备设施项目,大力改善学生就学环境。公司领导和职工也积极开展私人结对帮扶,定期定向私人资助帮扶点在校学生。以中江县拦河村为例,公司精准落实政府出台的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每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享受1000至1250元的生活补助,中职、高中学生享受2000元的生活补助,帮助中、高职就读学生通过网上申请750元每学期的“雨露计划”补助;在享受以上政策基础上,根据每户孩子就读阶段和家庭情况,整理资料上报申请贫困教育基金,2018年和2019年分别完成21个学生扶贫基金申请2.9万元和2.7万元。在保石乡,公司西昌厂一直在加强对保石乡中心校的支持力度,自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100余万元修建学校教室、宿舍、食堂、操场和堡坎道路等,2020年又申请31万元帮助开展校园维修和美化校园环境。
同时,公司清醒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扶贫不是简单的升学、上学问题,而是就学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问题,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自2019年11月起,公司西昌厂已为西昌学院近100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带薪见习等机会。2020年5月,西昌厂以定向培养、竞争性选拔等方式,招录了30余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应届毕业生,达到“解决一人就业、脱贫一个家庭”效果;与西昌学院推进“产教研”融合,开辟了一条既以稳定就业“真脱贫”,又以联合培养“育人才、促发展”的扶贫路子。
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在拦河村,公司为了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根据政府出台的产业奖补政策,入户核实每家情况,对发展“四微”产业(微花园、微果园、微菜园和微养园)的贫困户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也进行相应资金补助,充分激发贫困户自己发展生产和主动改善家庭困境的动力,摆脱“等靠要”思想。自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79户、共计10.2万元资金奖补。在西溪村,为帮助贫困户学有所长,企业拿出23万元设立“扶技”基金,变输血为造血。“以前只会清炖、红烧土鸡,现在学会做宫保鸡丁,连鱼香茄子都学会了两种做法!”村民曾俊分很感谢组织的培训会。
宽处谋发展
西溪村的村民曾贵良在自家民宿与城里客人聊天时,每次听到对方称呼自己为“曾老板”,总会觉得不好意思。
城里来的客人怎么会知道,眼前的这位“曾老板”,一年前还是贫困户;落脚的西溪村,两年前还是有着53户、199名贫困人口的深贫村。在2015年公司对口帮扶西溪村前,这座深藏乌蒙大山和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坐拥2.55万亩竹林,森林覆盖率91%,种植养殖条件优越、旅游特色独具的村子,却“捧着金饭碗,却被路绊住脚”。
两年时间,西溪村从贫变富之路,是公司提升扶贫质量取得显著成绩的佐证。
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提高脱贫质量,需要管得宽,从宽处谋脱贫长效机制、修发展长久之路。公司将立足实际和立足长远相结合,以智慧精微的方式打造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释放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在甘孜县,公司综合考虑当地生态资源条件,投入55万元为也伦达村购买牦牛200头,并由公司驻村干部牵头协调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户+公司+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养殖模式,配合科学的养殖方法,大幅提升了当地牦牛养殖产业创造价值能力。在凉山州,公司西昌厂因地制宜捐资30万元建成洛度村跑山鸡养殖场,并采取工厂食堂每年回购方式,积极调动当地跑山鸡养殖产业活力,坚定贫困群众产业脱贫信心。2020年驻村工作队帮助131户贫困户完成养殖到户工作,为每户申请2000元的补贴,每户增收4100元以上。另外,贫困户参与养殖场的养殖工作还可以领取工资,参与利润分配。
结合长远规划,构建产业格局。在西溪村,公司结合该村长远规划和良好自然环境,经充分考察调研,确定了以旅游促脱贫的发展方向,捐资修建8公里“西溪宽窄步道”。此步道贯通西溪村1至3社,囊括优美景色,以步道为基点顺势而为打造了子母瀑布、黑水潭、108天梯等景点,充分展现西溪优美山水风景,进一步完善西溪旅游布局。在也伦达村,投入近50万元用于“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斯俄乡也伦达村藏文化旅游馆建设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助力甘孜县全域旅游发展。在文风村、飞龙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贫困户发展意愿,投资156.6万元修建鸡、猪、羊等各类圈舍及配套沼气池10座,蔬菜大棚8000平方米,冷库、工具间各一座,并接通了自来水管网,为两个村子充分发挥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优势条件找准了着力的方向和重点。
放眼市场需求,深化产业“造血”。在水潦彝族乡白腊村,高山黑猪养殖历史悠久,在此传统基础上,当地衍生出农村生态养殖,其产品深受市场喜爱。公司放眼市场需求,捐资在白腊村实施“格调黑猪”生态养殖项目,捐建养殖场及生产设备设施,购买育种猪、母猪、仔猪等,协同建立管理运营制度,打造“格调黑猪”品牌,深化当地产业“造血”。根据西溪村“竹子只当原料卖”的现状,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创新“贫困户入股+企业捐赠”,拿出96万元入股村集体,建设竹制品加工厂和体验中心。贫困户可优先入股、卖毛竹和务工,从此卖竹不再难,顾家、打工两不误,年底还分红。
通过“向宽处谋发展”,公司因地制宜坚持产业扶贫,探索建立的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取得显著成效。以西溪村和也伦达村为例,西溪村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2965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822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万余元,西溪村和村党支部先后被评选为“四川十大生态宜居村”、泸州市“先进党组织”;也伦达村2019年集体经济项目盈利94276元,非贫困户人均分红获益302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获益604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两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六有”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均已实现整村脱贫。
向窄求蝶变
白墙青瓦、绿水绕村,水泥路面宽敞明净,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俨然是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诗图景。看到眼前场景,很难想象现在的洛度村曾经的“模样”。
洛度村村容村貌的改变,源于2017年殷发在村里启动的个人和环境卫生评比,做得好的奖励100元洗漱用品并颁发流动红旗,反之则提醒劝导。村民们通过评比的方式,已经在新村新家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从“宽”处谋发展、谋长效,美丽乡村建设则是向“窄”处求“蝶变”、激“春水”。在脱贫攻坚中,“窄”就是以精准、滴灌、创新的方式,着眼于日常,通过潜绩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而不同”的乡风文明,从而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显绩。
“向窄处求蝶变”,需要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条件。公司在帮扶受援地脱贫的同时,致力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引导村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公司自成立以来,对各帮扶点捐资共计3263.6万元实施道路、饮水、用电、住房、提升村容村貌等项目,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条件,大力满足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西溪村,捐赠68.5万元建起12.2公里村级公路,打通梗阻,实现了村里人“走出去”、城里人“引进来”的良性循环。在也伦达村,对全村47户村民实施“五改三建”居住环境提升项目,改梯、改厨、改厕、改圈、改路,建小菜园、小花园及风貌塑造。在柳叶村,什邡厂实施道路建设项目,解决了一直困扰当地群众的“断头路”问题,让车子进村,让农产品出村;在广福镇,捐赠60万元用于供水站建设,有效解决了槐垭村、松树村、文林村2409人饮水安全问题。
“向窄处求蝶变”,需要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驻村干部抓,党建工作部带,领导调研督导,多措并举不断强化各对口联系帮扶村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大走访、培训会、坝坝会、农民夜校等形式,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协助建立村规民约,引导贫困群众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新事新办的新观念,帮助贫困户“养成好风气、形成好习惯”;积极促动各对口联系帮扶村创建“四好村”工作,推动创建“四好新村”,大力协助开展村内环境美化亮化、加强社会治理、培育邻里关系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健康、感恩自强、遵纪守法、友善和谐的乡村社会风气。
“向窄处求蝶变”,需要全力优化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填平洼地”,在政府构建的贫困人口医疗的基础上,横向拓展保障范围,建立医疗基金,形成长期帮扶机制。在叙永县,捐赠资金在西溪村和雄光村设立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基金,并联合当地政府编写基金管理办法,确保基金有序合理使用,以实际行动助力“填平”贫困村民健康“洼地”。以西溪村为例,设立了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基金27.4万元,通过引入救助基金筑牢医疗保障体系让村民受益。
脱贫攻坚,使命如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公司将继续坚持精准方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冲锋向前,连战连胜、决战决胜,如期全面完成各对口帮扶点脱贫攻坚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责出力、创造实绩。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