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旋在大山里的“致富路”,引领鳌洋村村民走向美好生活。王林摄
立秋后的浙江温州文成县,依然骄阳似火。记者乘车从文成县城出发,走了一个多小时蜿蜒曲折的山路,终于到达珊溪镇鳌洋村。
放眼望去,青山如黛、江水似玉,蓝天白云下的绮丽风景惹人驻足。
除了风景宜人,在每年杨梅成熟时节,路边绿叶丛中还会冒出一颗颗紫红色的果实,让来往行人垂涎欲滴。
“杨梅成熟时,村民们经常在路边叫卖,今年还有不少客人自己开车随村民进山采摘。”鳌洋村党支部书记魏为军告诉记者,“以前去山里只能走‘梯步’(山上凿出的台阶),车开不进去,有时人家想要新鲜杨梅,一听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挑上来就不愿意等了。今年烟草人给村里建好了一条路,我们的杨梅产业有望发展起来!”
2018年年底,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与鳌洋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魏为军口中的“一条路”,是浙江中烟去年精准帮扶鳌洋村的项目成果,今年2月刚刚通车。
身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鳌洋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这些因素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村民“靠山吃山”,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整体经济状况有待提升。全村共有384户1384人,其中大部分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与小孩,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37人。
结对帮扶必须帮到点上、扶到心里,找准帮扶村的“痛点”。这是浙江中烟扶贫组成员达成的共识。
门口千重山,进山行路难。鳌洋村山上有1700多亩杨梅树,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杨梅销售一直受到“路”的制约。
没有机耕路,车无法进山,每年杨梅成熟时节,村民只能走“梯步”一趟趟往外运。新鲜杨梅保鲜期短,还怕挤压,一个人走“梯步”平均一趟只能挑30~40公斤。未能及时采摘、运出的杨梅很容易坏掉,这让大家心疼不已。
基于此,种植规模较大的村民会选择雇人。从凌晨4点到上午11点算一天,雇一个人的费用一天差不多170元。
对于杨梅种植小户而言,考虑到雇人的成本,一般会选择自己进山采摘。
今年72岁的朱昌益是鳌洋村的一名贫困户,家里也种了杨梅树。妻子和3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虽然有政府补贴,村里也对他家特别关照,但他还想通过种杨梅多挣点钱补贴家用。
走“梯步”,对于一个健壮的中年人来说尚且有些吃力,更别提像朱昌益这样的老年人。他舍不得雇人,自己一次又挑不了那么多,只能来回多跑几趟,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很多杨梅因为来不及运出而坏掉。
想要富,先修路。经过前期反复考察、多次沟通协调,2018年年底,浙江中烟扶贫组决定先从基建项目做起,着手为鳌洋村新建一条900米的机耕路、硬化一条1600米的机耕路。
“即便前期做好了预案,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在县扶贫办、镇政府、村里之间不断沟通协调。”作为浙江中烟扶贫组驻村人员,梁天威一直紧盯扶贫项目进度,保证项目及时落地。
在浙江中烟扶贫组成员及地方相关人员的努力下,新建机耕路、硬化机耕路全部于今年2月完工,鳌洋村的“梯步”变成了“致富路”。
路修好了,车能开进山了。对村民们来说,不管是采摘还是施肥,都变得省时又省力。今年,朱昌益骑着电动三轮车进山采摘杨梅,一趟差不多能运100多公斤,收入也明显增加。
“在温州,端午节大家都喜欢送亲朋好友杨梅。今年路修好了,又赶上销售旺季,我们的杨梅卖得很快,大家的收入比往年高了不少。”鳌洋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化昌高兴地说。
在修路过程中,浙江中烟扶贫组不断寻找鳌洋村新的“痛点”。经过充分调研,扶贫组发现,鳌洋村几乎没有集体收入,村民委员会开展活动、扶贫帮困时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经过协商,浙江中烟去年一边推进修路,一边着手开展李井新区物业项目建设,并确定把该项目盈利所得资金全部作为村集体收入。目前,该项目正在持续推进中,预计今年年底可初见成效。
“村里的基建项目、集体项目都做了,明年我们准备在产业增收项目上发力,争取为村民们再增加一份收入。”扶贫组成员李志介绍说。
对鳌洋村的结对帮扶,是浙江中烟近年来持续开展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要求,浙江中烟近年来在省扶贫办和结对帮扶团组长单位的指导下,按照五年一个帮扶周期的规定,上周期与文成县玉壶镇7个村结对,本周期与珊溪镇1个村结对。
浙江中烟因地制宜、靶向发力,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精准扶贫大文章。截至目前,他们在文成县共开展帮扶项目37个,为改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村庄环境、产业发展条件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