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摘自湖南烟草 在云南腾冲中烟烤烟种植基地,一群少数名族姑娘小伙正在烟田快乐的劳作。中烟人给他们带来了致富的收获和喜悦。
“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烟叶种植断了穷”。走进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桑植县,一首首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唱出了烟农对烟草公司、湖南中烟建设扶贫的感激之情。
1992年,现湖南中烟旗下长沙卷烟厂率先在桑植县探索政府、商业、工业“三位一体”,共建原料基地的路子。19年时间,从桑植到龙山、浏阳,再到省内外80个烟叶种植基地单元,从自发式探索到响应行业号召,领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湖南中烟始终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使命,关心、关注“三农”发展。修路修渠,捐资助学……手把手的指导,心比心的付出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科学发展的雨露惠泽广袤乡村。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料中心主任徐双红告诉我们:“公司建设原料基地,目的不仅是为品牌发展提供支撑,更要为现代农业建设探路,为烟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在田间地头,在烟农培训学校,中烟人用行动兑现着自己诺言。惠农的深情,如缕缕春风,吹丌了农民的微笑,也吹动了田野山乡的美丽嬗变。
兴烟之前,桑植县官地坪镇平头界村村民居住的茅草屋
从烟草农业到现代烟草农业
优势行业的率先变革
1998年,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农民沈香安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种了3亩烤烟。
因为要照顾家中小孩,她没有和同龄的乡亲一样外出打工。这些年做刺绣帮补家用,从早到晚劳作也只能挣6元钱。看着有的乡亲种烟赚了钱,她有些心动,又有些顾虑。
沈香安告诉我们,浏阳70年代就开始种烟,到80年代末已发展到10万亩。那时,由于技术水平不高、配套设施落后,烟叶质量不过硬;烟农盲目生产让浏阳烟叶产业在90年代初几乎“全军覆没”。不少烟农亏了帐,“谈烟色变”。
1998年,长沙卷烟厂将浏阳确立为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让烟农们有了盼头。当地生产设施落后,他们投入资金,修路修渠,改善种植条件;农民缺乏技术,他们派出专业队伍,与当地技术员一道,手把手教农民种烟;湖南中烟、浏阳市烟草公司、浏阳市政府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兼顾“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指导农民按订单生产,市场风险大大降低。
那一年,不少村民又找到了种烟的“感觉”。沈香安种的3亩烟,长势不错,挣了4800多元。她和乡亲们决定,继续把烟种下去。
从3亩,到8亩,再到15亩;从自己种植到请人耕种,沈香安的烟越种越好,也越种越多。“当时,我们想要多种些,但种烟复杂,技术要求高,自己种忙不过来,请人种成本高,也难请到。”沈香安犯了难。
就在这时,烟草行业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行业变革,10万箱以下小烟厂实行关、停、并、转,10万箱以上企业开展联合重组。2006年11月,湖南中烟工业公司与所属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合并重组为一个企业法人,成立科技、营销、原料三个中心,烟叶种植水平更高,助农发展意识更强。
随着2007年行业吹响“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号角,湖南中烟按照“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原则,先后参与了云南保山、楚雄、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郴州、湘西、张家界等产区的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他们和政府、烟草部门一道,不断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重点探索以“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烟叶生产组织模式。
这是一次优势行业对现代农业建设的率先探索,这是一次责任企业对“三农母亲”的真情回报。
在云南、在贵州、在四川、在湖南湘西、张家界、浏阳等地,包括沈香安在内的烟农朋友们切身感受到了现代烟草农业的魅力:
以浏阳为例,5年来,烟草部门出资3.5亿元,修缮硬化渠道1225公里、铺筑机耕路169公里,兴建现代化烤房7218座,育苗工厂15.4万平方米,受益农田达20多万亩;在“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原则下,当地建起了育苗工厂和烘烤工厂,工厂按照烟口十种植和烘烤标准进行生产,比以前烟农单打独斗、按老法子种烟减少了人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增加了效益。
“以前,我们都是土面育苗,每块田里都要搭棚,很麻烦;土里病虫害多,必须多喷药,成本比较高。现在,都是在工厂统一搞漂浮育苗,不仅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病害防治成本,一亩少了30来块钱,而且时间减短了一个月。”沈香安说。
最让村民们感到新鲜的,还是合作社这种新形式。浏阳淳口镇鸭头村成立了金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烟农组织起来,对烟田进行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社里成立了分级、烘烤、育苗、植保、机械等多个专业服务队,对一些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的环节开展服务。
“通过合作社,实现了分工协作,人尽其才,风险共担,田间管理水平提高了,烟叶质量提升了。”村支书张晚槐告诉我们。现在,全村种烟农民几乎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加入金叶合作社的有294户,种烟800亩,亩均毛收入超过3000元。今年,沈香安一口气种了26亩烟,收入比较可观。
“有了现代烟草农业,我们种烟比种水稻还简单,烤烟比烤红薯还容易。”村民们动情地说:“感谢政府,感谢烟草,没有他们,我们还在走以前的老路子。”
兴烟之后,桑植县官地坪镇平头界村烟农新居
从现代烟草农业到现代农业
“现代”理念的高效辐射
在湘鄂两省交界处桑植县,39个乡镇554个行政村的43万农民,绝大部分生活在一万多座崇山峻岭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恶劣自然条件成为制约桑植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因素。
2000年,湖南中烟长沙卷烟厂把桑植县列为烟叶紧密型生产基地县。10多年来,烟草部门共投入1.38亿元开展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惠及全县22个乡镇156个村6万农民。
路通了,渠清了,农民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烤房和育苗大棚除了种烟外还能用于发展大棚蔬菜、蘑菇种植等副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不断优化。
“现代烟草农业不仅带来了烟叶种植水平的提升,更带来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不仅改善了种植环境,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农民的生产观念。”桑植县烟办主任汪正鄂表示。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产”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的管理理念,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农产品的品牌培育理念……这些“现代化”理念,通过湖南中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通过工业与农业的深度对接,逐渐在农村扎根,被当地农民接受、理解、学习、借鉴。
桑植县白石乡李坪村返乡大学生吕绍祥,受到现代烟草农业的启示,成立了永强蔬菜专业合作社。运用烟草部门、湖南中烟提供的配套设施和部分种植技术,他在白石乡种植6000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又在汨湖国营农场种植1200余亩秋后延季蔬菜,带动全县2000农民发展蔬菜种植,烟农人均收入达2.5万元,年销售蔬菜1.8万吨以上,年利润达150万元以上。
以前,农民种烟都是“栽下去,望天收”;现在,在湖南中烟和当地技术员的培训、指导下,大家全部接受了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很多旱土作物的种植中,他们借用了烟叶的盖膜技术,对早生快发、保温保水效果很好;在空心菜、苋菜的种植中,推广了烟叶的漂浮育苗技术,不仅运输更方便,而且大大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
“烟草有个理念非常好‘反哺烟农、烟区’,他们不是就烟草搞烟草,而是致力于整个‘三农’的发展。”汪正鄂感叹。
现在,桑植县政府和当地烟草部门、湖南中烟正在探索一条烟、菜、蓄综合开发的路子。收烟以后,种上甘蓝等蔬菜,菜成熟后,采摘一部分,另一部分留在地里,既改良了土壤,又让种烟时施下的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态种植、绿色种植。
“浙江人生活节奏快,对脱水蔬菜需求大。我们种菜已经找到了浙江的市场。去年,农业局组织农民种菜,发了种子和肥料。很多农民的积极性还是调动不起来,种子没抛到地里,肥料用到了其他作物种植上。”汪正鄂告诉我们,今年,农业局和烟草合作,搞综合开发,利用了烟田、烟基、烟肥,又通过烟办、烟叶基站和互助组的技术员把种菜的好处和技术灌输给农民,一下子就被烟农接受。“今年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得不错,烟地蔬菜占了大头,农业局统计蔬菜面积还要到我们烟办问数据呢!”
“我们打算成立烟菜综合开发技术培训中心,由乡镇书记任中心主任,农业局、湖南中烟、烟草公司、烟办和党校共同参与。烟草技术员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烟草变为农业产业技术员,下一步再变为产业经营者、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利用烟草的产业组织发展大农业,让新农村文化的火种手手相传。”汪正鄂描绘起心中的蓝图,眼睛闪闪发亮。
浏阳市沙市烟草站分级培训现场
从现代农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
广袤烟区的华丽蜕变
走进桑植县官地坪镇平头界村, 田野里忙碌的烟农,村道上行驶的农用车,还有那一座座漂亮的砖瓦小楼,让人感受到了新农村的魅力。嘹亮婉转的山歌声从山坳里飘荡出来,家家产户丰收的喜悦在歌声放飞。
谁也难以相信,这就是以前在桑植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这个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山界上的村落,住着农民220人。因地处偏远、山高地薄,长期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老百姓吃的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