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营销 > 品牌发展 > 正文

向下一步做大规模——百万箱“苏烟”的整合路径

2012年08月09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紫雨
A+ A

  烟草在线专稿  引:在中国高端卷烟市场竞争中,主销价区集中在零售价40元/包-5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高端价区的“苏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能够对“中华”的全面领先优势直接构成竞争威胁的代表品牌,是能够与“中华”直接叫板的代表品牌。在零售价40元/包-5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高端价区的竞争中,零售价为45元/包的“苏烟(软金砂)”的销量规模是仅次于同价位的“中华(硬)”之后的第二大主流产品,是“中华(硬)”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在零售价40元/包-5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高端价区成功实现突围之后,“苏烟”开始寻求向下延伸以实现销量规模的迅速做大,如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和26元/包的“苏烟(七星)”等分别是“苏烟”向下延伸先后推出的规模型产品,这两款规模型产品的新上市对“苏烟”销量规模的迅速做大具有非常积极的正面意义。

  向下一步做大规模

  对于一个主销价区集中在零售价40元/包-5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高端价区的代表品牌来说,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是相当有难度的,该价区的“国字号”品牌“中华”整体实力超群,“苏烟”能够在该价区抢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已经非常难得,令人敬佩。但是,在“532”和“461”大品牌竞争时代,“苏烟”又不得不考虑在短期内迅速做大销量规模,“532”和“461”这两项关键指标是既考核规模竞争力,又考核效益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缺一不可,少了哪一个都不行。按照“532”和“461”战略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烟草将力争培育出2个年产销规模超过500万箱、3个超过300万箱和5个超过200万箱的知名品牌,商业销量前10位品牌的集中度超过60%;力争培育出5个年批发销售收入(含税)超过400亿元、6个超过600亿元和1个超过1000亿元的知名品牌,批发销售收入前10位品牌占全国比重超过65%,税利贡献度超过70%。基于“532”和“461”战略规划,江苏中烟在2010年提出了“123目标”和“三个四百亿”的发展规划,其中,“123目标”是指在三年时间内,打造一个规模超过100万箱以上的品牌、产销规模达到200万箱以上、税利总额超过300亿元的目标任务;“三个四百亿”,是指到2015年企业税利、“南京”和“苏烟”的批发销售收入均达到400亿元,其中,“南京”品牌规模150万箱,“苏烟”品牌规模40万箱。“南京”和“苏烟”分别成为江苏中烟集中精力重点培育的两大核心品牌,这两大核心品牌的发展目标均直指年批发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力争成为“461”知名品牌的重要成员之一。

  但是,2009年“苏烟”销量规模只有11多万箱,在经过创牌初期那段高速成长期之后,“苏烟”销量规模开始处在一个相当平稳的增长状态,仅仅只是依靠零售价为45元/包的“苏烟(软金砂)”的一已之力再次拉动“苏烟”销量规模在短期内的迅速做大显得较难实现,“苏烟”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打造继零售价为45元/包的“苏烟(软金砂)”之后的“苏烟”品牌家族中的又一款“明星产品”。在提出“123目标”和“三个四百亿”的发展规划之后,江苏中烟开始将品牌培育资源进一步聚焦于“南京”和“苏烟”这两大核心品牌上,其中,“红杉树”的一类烟产品规格开始成为“苏烟”整合的目标对象,成为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苏烟”销量规模的现实选择。2010年下半年,“苏烟”开始实现对“红杉树”一类烟产品规格中的零售价为20元/包“红杉树(软五星)”进行正式整合,“红杉树(软五星)”随之全新升级为“苏烟(五星红杉树)”。这款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立即成为继零售价为45元/包的“苏烟(软金砂)”之后,“苏烟”品牌家族中的又一款“明星产品”,成为“苏烟”销量规模迅速做大的基础支撑。在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的带动下,“苏烟”在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的销量规模先后突破20万箱和40万箱,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00%左右,并大幅提前完成了江苏中烟2010年制定的“苏烟”到2015年实现品牌规模40万箱的目标。

  2011年,江苏中烟对原定“123目标”和“三个四百亿”的发展规划进行了适时调整,并提出全新的“123目标”和“三个四百亿”的发展规划。按照江苏中烟在2011年提出的全新的“123目标”和“三个四百亿”发展规划,到2015年,“苏烟”品牌规模将力争突破100万箱,确保“苏烟”和“南京”这两大核心品牌都进入到全国品牌批发销售收入前15名,3家卷烟厂达到行业优秀卷烟工业企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实现“苏烟”和“南京”批发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企业年实现税利超过500亿元。与原来的“123目标”和“三个四百亿”的发展规划相比较,在全新的“123目标”和“三个四百亿”的发展规划中,“苏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从原来的品牌规模40万箱和批发销售收入400亿元进一步升级为品牌规模100万箱和批发销售收入500亿元,品牌规模和批发销售收入分别增加了60万箱和100亿元。

  向下一步做大规模,以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和26元/包的“苏烟(七星)”等为代表的规模型产品正在成为“苏烟”销量规模持续做大的基础支撑,特别是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已经成为继零售价为45元/包的“苏烟(软金砂)”之后,“苏烟”品牌家族中的又一款“明星产品”,成为“苏烟”销量规模迅速做大的基础支撑。现阶段,“苏烟”的主销价区已经从零售价40元/包-5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高端价区向下延伸至零售价20元/包-3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基础价区,特别是以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为代表的规模型产品和以零售价为45元/包的“苏烟(软金砂)”为代表的效益型产品已经分别成为“苏烟”在零售价40元/包-5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高端价区和零售价20元/包-3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基础价最具竞争力的主流产品之一。

  ——“苏烟(五星红杉树)”

  这款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原为“红杉树(软五星)”,原是“红杉树”在零售价20元/包-3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基础价区最具竞争力的代表产品之一,精选云、贵、川和津巴布韦优质烟叶,辅之以天然香精香料,综合运用三种降焦技术,在保证产品香气量、烟气浓度不受影响的基础上,采用高温、高湿、高压现代先进工艺技术精制而成;烟丝色泽黄亮,烟气柔和丰溢,香味清雅醇正,余味纯净舒适。在被整合进“苏烟”品牌家族的过程中,江苏中烟所实施的是“一个改变,四个不变”的整合置换原则,“一个改变”是指品牌名称以“苏烟”替换“红杉树”,“红杉树”作为一个产品名称保留于“苏烟(五星红杉树)”包装的右侧;“四个不变”是指包装不变、价格不变、口味不变、厂家不变。

  这种“一个改变,四个不变”的整合置换原则在业内较为常见,这种整合置换方式能够有利于对被整合的品牌进行市场份额的替换,最大程度地确保原有消费人群不被流失。如在包装设计上,“苏烟(五星红杉树)”整个包装设计基本上不变,仍然最大化地保留了“红杉树(软五星)”原先的风格特色,既消费者所熟悉的包装设计基本不变,只是冠上了“苏烟”的品牌标识,恰到好处地融入“苏烟”主要元素,照顾“红杉树(软五星)”原有消费人群对该品牌的感情,有利于市场平稳过渡。超出市场预期的是,在“红杉树(软五星)”全新升级为“苏烟(五星红杉树)”之后,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树)”在零售价20元/包-3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基础价区的受关注程度大为提升,不仅原有消费群体的流失较少,而且吸引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全新消费人群(与“苏烟•软金砂”、“苏烟•金砂2”等风格一脉相承,同系名门,共显尊贵,让“苏烟•五星红杉树”头项“小苏烟”的光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成功借势的是“苏烟”这个高端品牌所具有的背书效应),“苏烟(五星红杉树)”在该价区销量势头一路高升,并带动了“苏烟”在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的销量规模超常规增长,真正成长为继零售价为45元/包的“苏烟(软金砂)”之后的“苏烟”品牌家族中的又一款“明星产品”。

  ——“苏烟(七星)”

  这款零售价为26元/包的“苏烟(七星)”原为“红杉树(森)”,原是“红杉树”在零售价20元/包-30元/包这个一类烟市场基础价区最具竞争力的代表产品之一,“红杉树(森)”又称为“红杉树(大贡)”,精选云、贵、川和津巴布韦优质烟叶,辅之以天然香精香料,运用国际先进工艺技术研制而成,烟气柔和丰溢,口感纯正并有回甜感。“红杉树(森)”全新升级为“苏烟(七星)”颇费了些周折,先是被整合为“南京(七星)”,接着又被二次整合为“苏烟(七星)”。在被整合进“苏烟”品牌家族的过程中,江苏中烟所实施的同样是“一个改变,四个不变”的整合置换原则,确保“红杉树(森)”的原有市场份额的平衡过渡,最大程度地确保原有消费人群不被流失。如在包装设计上,“苏烟(七星)”整个包装设计基本上不变,仍然最大化地保留了“红杉树(森)”原先的风格特色,既消费者所熟悉的包装设计基本不变,只是冠上了“苏烟”的品牌标识,恰到好处地融入“苏烟”主要元素,照顾“红杉树(森)”原有消费人群对该品牌的感情,有利于市场平稳过渡。在从“红杉树(森)”全新升级为“苏烟(七星)”,这款零售价为26元/包的“苏烟(七星)”能否复制零售价为20元/包的“苏烟(五星红杉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