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田间地头,对烟农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烟叶生产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手持PDA、移动短信平台、烟讯通、移动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信息化已经覆盖了烟叶生产的方方面面,它在不知不觉改变我们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烟农的种烟方式。
信息化绘就烟农新生活
乌蒙山下,原本蜿蜒的道路,被信息拉直了彼此的距离,让烟农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曲靖市烟草公司建立“烟草E通”信息平台,为烟农提供信息服务。曲靖市的烟农,感受到了信息化的拂面春风,并享受到了由此带来的种烟便利。
“烟草E通信息平台是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延伸,它及时向烟农发布国家政策、企业惠农措施、烟叶生产技术、防灾抗灾等信息,是烟农了解烟叶站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的一个重要平台,各种涉农政策通过平台让烟农全知道,打造了阳光烟草,维护了烟农的切身利益。”板桥街道烟叶站站长张本亚说,烟叶站是烟农最信任的主体,是向烟农发布烟草E通信息的权威机构。
信息走进生活 百姓跨进致富E时代
“生产全靠老天帮忙。”板桥街道西边村委会烟农樊心龙说,上世纪80年代,栽烟没有地膜,要在烟苗上面铺上麦秆或干松毛,防止烟苗被晒,栽好的烟苗每年都要被火辣的太阳晒死一大片,最好的烤烟亩产不过50公斤,收成很差。
到了90年代中期,烟叶站在每个村办起了烟农夜校,通过夜校向烟农传播科技信息。烟农们白天干活,晚上集中在村委会,由烟叶站技术人员培训营养袋假植育苗、地膜覆盖移栽烤烟、科学施肥、小烤房改造等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收益连年提高。
“烟草E通发布的信息作用非常大,它在我们将要忘记时提醒不要忘了,在我们即将要做的时候提醒如何正确地做,在我们不会做的时候提醒不要做错。”2010年,手机“烟草E通”信息平台开始在烟农中使用,樊心龙在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烘烤、交售等各个环节,都能及时收到烟叶站发布的信息,由于得到及时全面的指导,种烟收入进一步增加。
“参加全市的烟叶烘烤培训班,昨天刚回来,今天就有烟农打电话咨询烟叶烘烤技术。”在每个生产环节,烟农都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因此,樊心龙总是及时将烟草E通信息的有关内容转发给烟农,使其尽快指导掌握生产技术,提高收益。
信息搭建桥梁 学习没有距离
“花了近两个月打工赚的钱买了手机,没有电话,就图个新鲜。”板桥街道鸭塘村烟农刘昌波回忆。14岁那年,他外出打工,每天的收入有14元;后来,工资涨到每天17元,因羡慕同行玩手机,就用积攒的钱买了一个蓝屏的波导手机,在朋友面前显摆。再后来,手机流行有MP3、照相功能的,他又买了一个,天天反复听着那几首歌。
2012年,刘昌波结婚后回家务农。习惯“玩”手机的他,觉得在生产的空闲时间里,总是空荡荡的,好像缺少了什么,于是他又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并先后开通了QQ和微信。一有时间,他就与朋友在QQ上聊天。现在,他更多的是使用微信看新闻。
“遇到不懂的生产技术、不清楚的惠农政策,首先就通过微信在朋友圈内咨询,自己也会把烟叶站发布的烟草E通信息发布到微信平台上供好友学习。”刘昌波说。宣威市双龙街道十里铺村委会赵清是他打工时就认识的同伴,现在,他们俩互加了朋友圈,一有信息就互发,还经常交流烟叶生产技术、惠农政策、烟叶价格等信息。
“栽烟比打工好,一年只忙4个月,还有烟草E通发布信息作技术保障。”刘昌波说,他的哥哥没有技术,外出打工,自己经常学习烟草E通发布的信息,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就把哥哥的土地转租来,种植了21亩烤烟。
信息服务群众 观念不再落后
板桥街道西边村委会副书记周龙昌毕业于宣威市职业中学,1995年种了1.8亩烤烟,收入1800元,是村里有名的技术能手。由于有技术优势,他被聘请为村委会兽医防疫员。
“只知道简单的开关机操作,要学会电脑必须下苦功夫。”2006年,周龙昌被选为村委会文书。上任伊始,周龙昌提出一个大胆要求,村委会必须为他配一台电脑。经过“磨合”,村委会同意了。同时,周龙昌用种植烤烟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台同样的电脑放在家里。他白天在村委会上班用电脑,遇到不会的操作在晚上回家自学,常常学到半夜两三点钟。
“原来我的视力非常好,一年就戴上了260度的眼镜,现在都戴350度的眼镜。”周龙昌指指戴着的眼镜,半开玩笑地说。由于文书有很多的表格业务,他首先选择学习电子表格的使用,由于不懂英文,每一步操作全靠死记硬背。有时,他利用到街道去办事的机会,坐在打字员旁边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把操作暗暗记在心里,才回到家里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一年后,他基本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各种使用技能。在兑现烟农各项惠农补贴的工作中,能使用电子表格准确、快速地统计每户的补贴金额。
“酒香不怕巷子深。”周龙昌熟悉电脑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知道后,哪家有个病人需要就医,就请周龙昌帮忙上网查找就医信息;哪家娃要考大学了,也会请周龙昌上网搜索自己心仪的大学的基本情况……街道财政所等单位在缺电脑操作员的时候,还会聘请周龙昌为临时工,负责一些统计工作。
“一个农民身兼数职打工,离开信息技术根本做不到。”周龙昌说,在任兽医防疫员时,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帮群众给牲畜防疫,挣得不多,还要再加上村委会的补助才勉强糊口。现在,有了村委会的固定收入,加上在财政所等单位兼职的收入,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作虽忙,但有的内容用手机就能完成填报,是信息化使工作变得轻松、简单。
“虚心吸取别人的精华,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是周龙昌的座右铭。周龙昌说,在宣威市组织部组织的上千名村官年终考核中,他连续6年考评为先进。虽然凭自己的努力,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并应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