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3、烟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烟农结构不合理
该县目前40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下烟农户数达78%左后,无法满足当前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需要。调查结果还表明30岁以下年轻烟农户数不足3%,且随着大部分农村青中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新的农二代不愿从事烟叶生产,处于烟叶生产链条中基础和关键地位的烟农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行业发展形势严峻。
3.2烟农流失严重
自2009年以来,该县烟农户数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减。调查结果表明,劳动强度太大,前期投入大是阻碍烟农种烟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让妇女、老人成为从事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农村成为稀缺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社会CPI的不断攀升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种烟成本价格随之上涨,导致烟农队伍的进一步流失。
3.3种烟劳动强度大
近年来,随着烟用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及农机推广力度的不断增强,烟农的亩均用工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不是很明显。受该山区地形限制,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烟地面积有限,烟用农机使用普及率不高,主要还是以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为主。另外,烟农合作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专业化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足,在调查烟农中,只有专业化育苗服务实现全面覆盖,专业化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覆盖率不足50%,其专业化服务机制、覆盖面、专业化服务队员数量素质、服务质量均不够理想,未真正体现“减工降本”的预期效果,烟草公司投入的部分农机具等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发挥其效能。
3.4比较效益下降
前期投入大是烟叶生产中阻碍烟农种烟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肥料、煤炭、农药等物资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用工价格的持续攀升,烟叶种植成本增长迅速。且与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中药材、水果等及外出务工相比,烟叶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环节多、风险大,种植比较效益不高。
3.5员工结构不合理
烟草员工作为烟叶生产的另一支重要队伍,与烟农调查结果类似,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技术力量薄弱,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且30岁以下年轻员工比例低下,员工队伍建设无法进行“新陈代谢”,尤其是基层烟叶站点员工各项调查指标更为令人担忧,行业队伍建设现状矛盾比较突出。
4、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
4.1烟农队伍建设
4.1.1职业化烟农培育
烟农是烟叶生产的执行者和主力军,实现从传统烟农到现代烟农的转变,建设一支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相应的现代职业化烟农队伍显得极其重要[10]。首先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烟农技能素质,建立以基层烟叶技术指导员辅导为主、职业烟农辅导指导为补充的烟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尤其要把种烟大户和以烟为主的铁杆烟农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宣传现代烟草农业经营管理理念,让烟农能种烟、会种烟、种好烟,让其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得到实惠;更为迫切地是,要从政策宣传、技术扶持、差异化补贴等方面引导、鼓励更多尤其是年轻烟农的种烟意愿,促进烟农新老队伍的平稳过渡。
4.1.2保障烟农利益
保障烟农利益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稳定职业化烟农队伍的基础。烟农在同外界交往中主要会形成生产面、交换面、分配面、消费面、社会地位面和环境关系面共六个烟农利益面。结合当前烟农流失原因以及最期盼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在生产投入方面要适当提高前期物资补贴,结合该烟农需要实际,投入重点应在肥料等烟用物资价格补贴、生产投入、农机补贴、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服务、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同时,进一步拓宽投入来源,采取烟草商业、工业企业和地方政府三方“捆绑式”投入。
4.1.3发展合理种植规模
通过对2013年种植规模和其他经济指标的调查,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规模化种植具有比较效益,当种植规模超过50亩时,上等烟率、担均价、亩产值等指标都迅速下滑。另一方面,在遵义山区发展种植大户还有机械化推广普及等诸多难以破解的难题,多数大户不仅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产生一定负面效应,如占用烟草投入的物资和补贴多而影响其他小户烟农的利益等,结合该县实际,应发展种植规模在20亩-50亩之间的烟农种植户为主。
4.1.4健全烟叶种植风险保障机制
鉴于近年来干旱、洪涝、病虫害等不可预测因素的不断增多,遵义各烟区种植风险都不同程度的增加。要以维护烟农利益为工作重点,建立防灾减灾长效保障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风险基金制度,积极引入商业性保险推动烟农、政府、烟草商业、工业企业共同投保的烟叶政策性保险;另一方面,与地方植保站、农牧局、气象等部门共同完善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建立病虫害预测、预警及联合控制组织机制,减轻严重自然灾害给烟农造成的损失,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切实解决烟农后顾之忧,实现放心种烟。
4.1.5建立“民本烟草”工作方法
“民本烟草”的工作方法指的是由传统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转变,要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双向承诺、权责对等,经济杠杆、利益调节,情理交融、疏导调理[2]。在工作体制上,实现传统的“上下级”层级式管理模式向“上下级”合力群策管理模式转变;在工作机制上,促进传统的“上讲下做、上促下抓”向以烟农利益为核心的良性互动转变,建立民意表达机制、民事调解机制、民权保障机制和为民服务机制,维护烟农与烟草行业稳定长效合作关系。
4.2员工队伍建设
4.2.1性别、年龄及学历结构优化
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有战斗力的基层烟技员队伍,是烟草行业实现原料保障上水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动力基础和必要条件[1]。和机关员工相比,基层烟叶站点员工年龄、文化素质各项指标形势更加严峻,各基层烟叶站之间、基层与公司机关之间员工性别比例、年龄及学历结构极不平衡。鉴于当前基层站点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较差,难以长期留住文化素质高、年轻化的新一代大学生人才,建议在针对基层工作岗位招聘员工时可适当放宽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大、中专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主,可从农业院校中引进专业对口优秀的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向社会公开招聘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从公司机关岗位调整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员工向基层烟叶站点交流充实,为当前基层站点补充“新鲜血液”。
4.2.2加大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
针对目前烟草员工技术职称、技能资格以及学历水平偏低的现状,根据岗位实际要求、个人专业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从知识补充、技能扩展、在职教育等方面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员工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水平。
4.2.3建立员工队伍晋升激励机制
结合当前基层公司员工队伍实际,制定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员工提升专业技能资格、技术职称以及学历的积极性,为员工结构优化提升制度保障。首先建立技术职称和学历提升奖励制度,将其技能资格、技术职称和学历提升与员工绩效考核报酬挂钩,并建立逐年增长常态化机制。在给予一定物质保障和激励的基础上,在员工职位晋升渠道创造条件,优先从技能资格、技术职称高的基层烟站员工中提拔烟站管理干部和公司中层干部的力度,探索对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资格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基层员工破格任用的制度。
4.3其他
4.3.1烤烟农民合作社建设
4.3.1.1功能定位
发展烟农合作社,是创新烟叶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烟农组织化程度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手段,是烟草行业有效掌控烟叶种植资源和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资源、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0]目前全国烟农合作社建设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过程当中应把它作为烟叶生产服务的实施主体,烟草投入的烤房、育苗大棚、农机具等固定资产管护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发展为适用技术推广指导的承担主体,甚至承担烟草公司基层员工承担的部分工作职责,弥补基层员工老龄化趋势带来的责任空缺。除烟叶生产过程中的5个专业化服务外,积极引导合作社探索烟叶及肥料、农膜等烟农物资的专业化配送,拓展合作社业务服务广度和深度,增加盈利空间。
4.3.1.2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烟农合作社建设过程中都存在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少的问题,在合作社建设过程当中在政策倾斜或待遇上,要充分发挥能人在合作社建设过程的引领作用,使能人“引得进、流的住、用得好”,实行合作社“执行经理”聘用制,可从大学生、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社会精英中等多渠道聘用合作社管理和精英人员,建立能人培育长效机制。
4.3.1.3多种经营渠道拓展
引导合作社在坚持“以烟为主”的前期下,坚持“依托烟草,跳出烟草”的思路,依托烟草公司投入的烤房、育苗工场、农机具等固定设施资产,在闲置期间开展菌类、蔬菜种植,开展对水稻、玉米等大农作物的专业化机耕服务等多元化创收渠道,提高合作社自生能力。
4.3.2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4.3.2.1提升烟叶基础设施条件
进一步加水源工程、机耕路、抗旱防涝等烟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同时,针对该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现状,在烟田土地治理过程中坚持“宜坡则坡,宜梯则梯”的思路,因地制宜,切实提高烟田利用和机械化作业率。
4.3.2.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烟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9]。漂浮育苗、“井窖式”移栽、散叶烘烤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引发了烟叶生产工作巨大进步,为烟农降工降本、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做了突出贡献。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