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云南烟叶信息网报道 烟叶是卷烟品牌发展的基础,品牌的风格特征、吸食口味等最终都要依靠烟叶原料来体现。随着“中华”品牌的发展,“中华”卷烟进行了数次配方改造,确立了“小比例、多产地”的原料使用原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品牌扩张所带来的原料压力。
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量”上的压力,但“质”上的压力却仍然存在。“之前我们选择原料,只是粗略地看烟叶外观质量,但随着‘多产地、小比例’的明确,选择原料要在之前的标准上,更加关注其内在品质是否达到‘中华’品牌发展的要求。”上海烟草集团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在2002年,我们以收购环节烟叶质量总体受控为标准,建立了快速响应的原料体系。”
烟叶生产水平的明显提升,为“中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虽然原料体系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中华”品牌乃至整个上海烟草集团原料的适用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上海烟草集团发现部分原料实际使用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仍无法满足“中华”的要求。
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说,原料的选择、采购是以品牌需求为依据的,那为何不能建立“品牌导向的原料体系”?出于这一考虑,在国家局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上海烟草集团开展了“品牌导向的原料体系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该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有效保证了“中华”品牌的原料使用,还获得行业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明需求
既然是“品牌导向”,那么明确“中华”品牌的需求自然成为项目开展的关键。对此上海烟草集团技术中心、采购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攻关,对内进一步明确了“中华”对于原料的需求,并以此确定为原料采购的标准;对外则建立了烟叶品质测评技术平台,以期更加理性、客观地判断烟叶原料品质。
有别于常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吸食品质”、“质量安全”的五个评价方面,“技术平台”还添加了“致香物质”、“烟气危害性”两个评价标准。对此,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烟气致香物质是烟气化学成分中的重要组成方面,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而减害降焦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开展研究工作,必须要符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前瞻性地开展工作。”
而对于“常规五项”,上海烟草集团也对其赋予了更多含义。“之前对于原料的鉴定工作,没有突破‘国标’的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指标虽然不在‘国标’的范围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用到。比如对于‘外观因素’中的光泽、弹性和细腻程度三项指标,是否和烟叶品质有关呢?”该负责人表示,“对此,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终发现光泽和细腻程度与烟叶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烟叶越光泽、越细腻,烟叶品质也就越好。这些指标的明确,更加系统、细致地划分了烟叶品质等级。”
重新确立指标是创新,更新传统的检测手段也是创新。“吸食品质”是鉴定烟叶质量的重要维度,而鉴定手段是人工品吸。但烟叶收购中短时间内原料数量巨大,仅靠人工检测显然无法达到要求。对此,上海烟草集团探索以近红外光谱信息预测烟叶品质,并初步形成设备初检、人工复查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检测效率与质量。
利用技术平台和检测技术,上海烟草集团不但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同时对于要采购的原料有了更加明确的评估,真正做到了对采购原料的“心中有数”。
深介入
明确需求、设定标准后,上海烟草集团便针对不能达标的原料与产地商业企业广泛交流意见,以期共同提升原料的适应度和可用性。其实工商企业就原料存在的问题开展沟通、协调由来已久,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是工业企业提出的要求偏高,而商业企业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工业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借助项目开展之机,上海烟草集团决定深度介入原料生产环节,针对检测出的问题对症下药,与产地商业企业一起合作,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工商携手才能促进行业更好的发展,在原料使用上工业企业也不能‘只看毛病、不开药方’,而是应更大程度上融入烟叶生产环节,针对原料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该负责人介绍说。
要融入烟叶生产环节,首先要把工业需求转化为“农业语言”。在实际工作中,上海烟草集团技术中心承担了烟叶质量监测工作,而烟叶采购等工作则由采购中心承担。“但技术中心提出的要求,往往比较理想化,不少要求都较难满足,因此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内部也常有‘矛盾’出现。”该负责人笑着说,“项目开展的过程,就是在‘矛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积极协商,技术中心的要求贴近实际,采购中心的工作更富前瞻性,共同明确原料需求目标。”
而针对产地公司科研水平有限、靠一己之力很难满足“中华”需求的实际情况,上海烟草集团在所有采购地区均牵头组建了工商研科研平台,对各采购产区的原料情况及当地基本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体裁衣,解决之前存在的问题,保证烟叶品质的持续、稳定。
“针对产区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并对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期来年的原料质量可以有较大提升;而如果是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原料质量,我们就要具体分析原因,调整选择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该负责人介绍,“如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北方烟区的原料含氯量明显高于南方烟区,因此我们对南北方原料含氯量的标准进行了设定。归根结底,我们要在彰显不同产区原料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保证其在总体上达到‘中华’的需求。”
提水平
深度介入烟叶生产环节,保证了烟叶原料的质量稳定,极大地提升了烟叶原料的可用性。但农业生产毕竟有别于工业生产,虽然目前我国烟叶生产总体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烟叶的生产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以工业制成品的质量标准苛求烟叶,则显然不切实际。因此站在品牌发展的角度,卷烟工业企业更要侧重于加强原料适用性研究,使每一片烟叶的效益最大化。
得益于项目的开展,上海烟草集团对自身拥有的原料做到了心中有数,因此精选其中较好的烟叶,并再次进行深度加工,用于“中华”品牌的生产。此举不但拓宽了“中华”对于原料的选用范围,而且有效节约了原料成本,仅2011年~2012年两年,便节约成本6亿多元。
在挖潜“存量资源”的基础上,上海烟草集团也把目光放在了“增量资源”上。复烤环节是提升烟叶品质的重要一环,但传统的复烤选叶流程是静态挑选,依靠人工挑选后把烟叶分成不同等级,再分类存放。“这样不但劳动率低下,而且把烟中难免会夹杂与整体质量不相符的烟叶,影响原料质量。因此我们开展了‘先静态把选、后动态片选’的二级递进式新工艺研究,实现了“动静结合”,在‘静态’中整体区分后加入润叶松散工艺,并切掉烟把,之后分流片烟到16个小传送带上,再进行人工分选。这样一来烟叶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可以更好地支撑‘中华’品牌发展。”该负责人介绍。
原料体系的建设,归根结底要服从于品牌发展和市场表现。通过开展品牌导向的原料体系建设工作,上海烟草集团基本建立了烟叶品质评价体系,促进了烟叶生产技术水平和原料使用水平的提升,为“中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也必将助力“中华”再创辉煌!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