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网报道 贵州贵阳清镇市红枫湖镇芦荻村紧邻风景秀美的红枫湖,有600多户人家。以前,由于土地分散、生产设施落后又缺乏产业扶持,芦荻村是贵州全省有名的贫困村。
2010年,在烟草部门的帮助下,芦荻村开始发展烤烟产业。3年多来,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帮村里建起了育苗大棚、密集烤房,修起了机耕道路、水渠管桩,村民们靠种烟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全村基本烟田面积2500亩,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过去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芦荻村的变化正是贵州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从烟叶种植模式的探索到烟叶生产科技的创新,从烟叶基础设施的改善到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程中,贵州正努力由烟叶大省向烟叶强省迈进。
“我们要敢与强的比、敢跟快的赛、敢向高处攀,抢抓发展机遇,全力后发赶超。”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陈卫东说。
模式之探——
“珍珠项链式”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有效整合了土地、劳动力、设施、人才等要素资源,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贵州烟叶,对中国烟草而言意味着什么?
——700万担左右的年产量,是中国第二大烟区。
贵州烟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21.37万户烟农,80亿元年产值,支撑起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片天。
小小一片叶,关系着行业发展,也关乎着贵州的“省情”和“民情”。
作为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柱产业,贵州的烤烟发展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有人说,贵州山好、水美、气候佳。这样的环境条件,在成就当地烟叶生产得天独厚优势的同时,也为烟区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困难。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喀斯特地貌的土地沟壑丛生。“这种情况下,发展万亩或者千亩连片规模化烟叶种植,基本不现实。”贵州省局(公司)烟叶处处长陈风雷深有感触地说。
针对高原山区生产要素分散的特点,2005年以来,贵州省局(公司)一边大力实施烟田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一边研究探索适合高原山区特点的现代烟草农业新模式。
经过多年试点实践,2010年,以“小集中、大串联”为主要特征的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被正式提出。他们给这种模式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珍珠项链式”。
“所谓‘小集中’,就是在烟地布局上,因地制宜‘小连片’;在设施配置上,烤房和育苗棚‘小集群’。”陈风雷解释说,一片片的小地块就好比是一颗颗散落在大山间的珍珠,而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则是乡村公路、机耕道路以及生产组织上的专业化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大串联”。
“一个‘珍珠项链’就是一个基地单元。”陈风雷说。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土地、劳动力、设施、人才等要素资源,创造了集约化经营的各项条件,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扶贫的实效,为山区大农业发展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在此基础上,2011年以来,沿着“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订单农业、高效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贵州省局(公司)还多维度、高标准推进烟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的内涵。
2005年至今,贵州全省共建设基地单元131个,实施烟水配套工程547.4万亩,新建密集烤房15.25万座,修建机耕路4400余公里,整理土地3.58万亩,配置农机具5万余台(套),新建育苗设施343.5万平方米,开工援建水源工程项目4个,有效改善了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烟区农业水利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
创新之举——
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一纵一横一环”的创新体系,极大激发了基层创新活力,增强了原始创新的动力
至今,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塘寨村村民石树峰都不敢相信,自家烟田里的一个普通“牛脚窝”,竟然能够引发全省烟叶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故事发生于2009年。当年4月底的一天,石树峰到自家烟田里察看刚刚移栽的烟苗长势。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株小烟苗正伸展着嫩绿叶子,从一个被耕牛踩出的土窝窝里“崭露头角”,而其他正常移栽的烟苗却还“萎靡不振”。
几天后,他把这一现象当“笑话”讲给了前来推广适用技术的时任松桃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生产股股长的龙鹏臻。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牛脚窝”现象引起了龙鹏臻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和同事们开始了深入研究。2011年,“井窖式”移栽技术诞生,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
“贵州部分烟区育苗、移栽期气温偏低。”贵州省局(公司)副总经理李智勇说。而该技术能有效促进烟苗早生快发,减少育苗时间,保证适时移栽,不仅能增强抗旱能力,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
如今,这项技术已申请2项发明专利,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被认为是贵州烟区近年来最具推广价值的实用技术之一。
2013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井窖式”移栽技术,使移栽工作较往年提前15天结束,从而将烟叶大田生长期有效延长至135天以上,为提升烟叶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实,“井窖式”移栽技术的发明并非偶然,这与多年来贵州省局(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大力投入密不可分。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他们构建起“一纵一横一环”的创新体系,极大激发了基层创新活力,增强了原始创新的动力。
“‘一纵’即贵州烟草商业系统从省到县的纵向科技创新、应用、推广体系;‘一横’则是指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横向合作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着力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全程贯通、循环推进的‘环型’创新体系。”贵州省局(公司)科技处处长李继新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贵州省局(公司)还建立了以地市级局(公司)技术中心和县级局(分公司)技术推广站为主体、以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孵化平台,以烟叶种植大户、烟叶家庭农场和烟农专业合作社为服务对象的技术推广体系。
“目前有8个市、州局(公司)建立了技术中心,10万担以上的产烟县都建立了技术推广站,重点产区还建立了烟农培训学校和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层层传递、全面覆盖主产烟区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李继新介绍说。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以贵州省烟科院为重点,贵州省局(公司)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研究能力突出的研发队伍。
目前,贵州省烟科院科研人员有85名,其中博士29名、硕士46名、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40人,科技人员平均年龄35岁。
合作之路——
烟农只有抱团经营,从小生产走向大合作,才能更好地抵御种植风险,才能不断提高种烟效益,从而真正走向富裕
种了大半辈子烟,今年66岁的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干溪村烟农何国阳没有想到,如今种得越多收益越高,还越来越轻松了。
前几年,他曾一度计划着把地租出去,正式从土地上“退休”。“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怕种不好。”但从去年开始,他又把这个念头彻底打消了,“现在,种烟跟过去大不一样了,从育苗到机耕,从移栽到烘烤,每个环节都有合作社提供专业化服务,既省心又省劲,还不用担心种不好。”
合作社建设,让何国阳切实感受到了专业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随着烟叶种植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前行,如何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为烟叶生产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保障,一直是贵州省局(公司)着力探索的课题。
近几年,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前提下,贵州省局(公司)一方面积极引导培育新型职业烟农,一方面强力推进新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
他们提出合作社“综合服务”功能定位和“一基一社”发展模式,建立片区化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区生产组织化程度。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三位一体规模化生产经营体系”和“一分两统双层组织经营体系”。
“也就是以新型职业烟农培育为载体,将烟农种植、专业服务、生产经营规模化统筹考虑,并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平台,将烟农分户经营与生产环节统一服务、烟站统一管理深度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生产、组织经营模式。”陈风雷说。
今年年初,为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建管能力、保障合作社规范运作,贵州省局(公司)还专门出台政策,在价格补贴、人员项目、专业服务等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扶持。
据了解,截至今年11月,全省烟农户均种植规模达15.93亩,建设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148个,覆盖烟田面积300多万亩,惠及烟农16.1万户。
把分散的烟农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合作社建设所释放的能量,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更在客观上推动了烟农的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烟农只有抱团经营,从小生产走向大合作,才能更好地抵御种植风险,才能不断提高种烟效益,从而真正走向富裕。”陈卫东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