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五、实施项目的创新
1、优化区域布局。选择土壤富硒的宁乡西部18个乡镇为项目区,该区域内无工业污染,系沩水上游地区,水体、土壤无污染,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在此区域内分别规划烤烟和晒烟种植区域。
2、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条件。加大项目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行田、路、渠统一规划,以提高烟区烟叶生产能力、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创造烟叶生产适宜的生态环境。
3、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生产环节严格控制污染源,采用防虫网、太阳能杀虫灯、诱蚜板、昆虫性诱剂、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达到清洁、生态生产条件。
4、培育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围绕烟叶生产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扎把等重要环节组建烟叶专业合作社,实现从土壤翻耕整地至烟叶收购的专业化服务,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六、项目实施前宁乡烟叶生产的状况及项目实施应用后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项目实施前烟叶生产的状况
2009年以前,由于在大田生产、调制、分级等方面技术不规范、措施不到位,农民掌握的技术程度低,技术素质差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差,从而导致生产的烟叶质量差、效益低,烟农种烟积极性一度受挫。主要存在以下因素制约:
1、施肥不合理。全县约有20%一30%的烟农为节省成本,在施肥上重氮轻磷钾,导致烟叶叶片含氮量偏高,贪青晚熟,杂气异味浓,烟叶质量差。
2、烟苗素质差。由于育苗是以常规大棚育苗为主,比较零散,管理难于到位,生产的烟苗参差不齐、素质差、移栽后还苗期长,不利于烟叶早生快发,严重影响烟叶生产的效益。
3、中耕培土措施难到位。烟株的中耕培土,能较大地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宁乡多年的实际,烟叶大田生产在5月下旬抓好中耕培土,能促使烟叶增产25%以上,培土所生产的烟叶质量比其它提质方法生产的质量要好。而宁乡这一技术措施很难全部落实到位。每年总有40%的农户完成不了。影响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4、水分管理不到位。烟田严重干旱,导致烟株生长受阻,严重影响产量。特别是7月上中旬,是烟叶上部叶内含物充实的重要时机,而上部叶产量占到烟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此时烟株缺水,对产量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加上7月份的“火南风”,形成高温逼熟,因而导致烟叶严重减产。
5、病害危害较重。项目实施前,由于技术不规范,烟农的防控病害意识淡薄,烟株病叶、老叶随意抛于烟田中,病害的预防措施难到位,烟叶的病害危害较重。宁乡主要以烟草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为主,发生面积广,危害严重,每年造成烟农损失在500万元以上,少的一年也达到了300万元。同时造成了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严重污染。
6、打顶抹荪技术不落实。烟叶的适时打顶抹荪,关系到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最终影响烟农的效益。
宁乡每年有10%左右的烟农此项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不是提前打扣心顶,就是烟花满田了还未打顶。有的虽及时打了顶,却未抹除烟荪。烟花、烟荪严重消耗烟田养分,导致烟株养分缺乏,上部叶片难以展开伸长,烟株早衰,产量受损。
7、采青现象严重。烟叶叶片未成熟,就采摘调制,即所谓的采青。宁乡近四分之一的烟农为了及早插上晚稻,不管烟叶是否成熟,一律采摘调制,调制出的烟叶严重青筋、青片,杂气重,内质差。每亩减少收入500—800元不等,得不偿失。
8、烤房烘烤性能差,调制技术未完全掌握。2009年以前,宁乡烟叶调制以常规小烤房为主,温、湿度难掌控。烟叶面积分布零散,一个技术员要管理40个以上的分散烤房,技术措施难一一落实到位。部分烟农未完全掌握调制技术,调制出的烟叶内含物转化不完全,青筋、青片、蒸片、涸筋现象严重,杂色烟多,质量较差。
9、分级技术未掌握。10一20%的烟农烟叶分级技术未掌握或不熟练,分级程序混乱,混部位、长短、颜色等混级现象严重,导致烟叶效益受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优化区域布局,贯彻计划任务的落实实施。
选择适宜的烟田,落实项目计划任务。主要选择横市、喻家坳、大屯营、老粮仓、双凫铺、流沙河、枫木桥、黄材、道林、青山桥、资福、偕乐桥、菁华铺、朱良桥、沙田、巷子口、坝塘、大成桥等18个乡镇落实实施。这些乡镇水田面积充足,适宜烟田多。主要分布在沩水上游,区域内无工业污染,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土壤硒元素含量丰富,有利于富硒烟叶的生产。
2、推广优良品种,增强烟株抗性
烤烟推广K326,云烟87,云烟97,晒烟推广寸三皮。这些烟叶品种产量适中,质量较优、抗性强,是宁乡理想的当家品种。
3、普及工厂化大棚漂浮育苗技术,改善烟苗素质
烟叶工厂化大棚漂浮育苗技术是在塑料大棚温室内将育苗盘漂浮于营养液中,通过人工调控营养液矿质营养和大棚内温、湿度培育烟苗的一种方式。该方法便于集约化管理,同时可避免土壤传播病害的威胁,具有生产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培育的烟苗大小均匀一致,根系发达,移栽大田后还苗快,烟株生长健壮。
从2011年开始,宁乡建设了可育苗100000亩的工厂化育苗大棚,烟叶生态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在宁乡的推广应用,克服了2011年以前育苗的弊端,促进了烟叶壮苗的培育。
4、推广烟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变不合理的施肥方法。为规范合理施肥技术,改变宁乡烟农重施氮肥,轻磷钾的现象。项目专家小组根据宁乡的土壤气候条件和烟叶的生长特性,通过测量土壤养分含量,研制出宁乡烟草专用配方肥,配比为氮、磷、钾比例为1:1.0—1.2:2.5—3。每亩纯氮用量在8—10kg。项目区全部使用烟草专用配方肥料,推广烟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同时,增施有机肥,不断改良土壤性状,改善烟株的生长环境,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5、实施100%地膜覆盖移栽技术,减少病虫害的侵入途径。100%的地膜覆盖移栽技术,是烟叶生态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措施。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肥的作用,促使烟苗早生快发,有利于提质增效。
烟田地膜覆盖,能控制蚜虫对烟田的迁飞,减少病毒病的传播,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有利生态平衡。
6、推广高垄单行,合理密植技术。
高垄单行促使烟株根系发达,增强烟株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能力,促使平衡生长。合理密植能够改变田间烟株的通风透光性能,提高中下部叶的光合作用率,有利于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7、抓好以中耕培土为中心的大田管理,切实加强措施落实到位抓好中耕培土,有利于培育较发达的烟株根系,增强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改善营养结构,促进上部叶片长大开片,为工业可用性打下基础。
技术上达到以下要求,土表细碎,垄体丰满,垄高30cm以上。结合培土,开好“三沟”,做到层次分明,排灌方便。措施上层层细化、落实到人至丘块,不断加强督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技术落实到位。
8、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
宁乡目前危害损失较严重的病害是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青枯病、黑胫病、气候斑点病。虫害是地老虎、烟青虫(含棉铃虫)、烟蚜、斜纹夜蛾。
针对这些损失较重的病虫害,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防控。
(1)推广抗性品种,并统一采用无病毒的包衣种子。
(2)控制传染病,减少病虫害数量。
①合理轮作。对烟田进行合理轮作,轮作作物选择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禁止种植茄子、辣椒、西瓜、马铃薯等作物。
②清除病残烟株。烟草花叶病病毒以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为主,彻底清除病残烟株可有效减少病毒侵染源。主要做法是:在大田翻耕冻坯前彻底处理堆放在各处的烟杆、烟根及烤房等场地的残体和碎屑;禁止使用混有烟株、茄子等茄科作物的残体沤制的农家肥和烧制的火土灰。
③清除杂草。黄瓜花叶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在杂草及蔬菜上越冬。及时消除苗床及大田周围的杂草,消灭越冬寄主。
(3)规范农事操作,保持烟田卫生
①大棚苗期剪叶时,首先要求先拨除病株,然后用20%漂白粉或肥皂水对手以及操作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再进行剪叶。严禁在大棚内吸烟。
②大田清除底脚叶、病叶、病荪时要求烟农‘‘先健株后病株”,并把清除的病叶、病株及脚叶,及时带出烟田销毁。
③中耕培土时尽量减少伤根。培土、摘除脚叶、打顶等农事操作严禁在雨天或露水未干之前进行,防止青枯病、空茎病等病害的流行。
(5)在晚稻收割后,翻耕冻坯前采用生石灰进行烟田消毒。
每亩用生石灰150一200kg浸泡大田1个月,减少烟田中病菌数量。
(6)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育苗大棚用防虫网遮挡防止烟蚜迁入苗床,在移栽后,大田采用诱蚜板诱杀。对其他虫害使用太阳能杀虫灯、昆虫性诱剂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
9、加强生产环节控制,落实烟叶打顶抹荪技术措施到位
烟叶的打顶抹荪技术,关系到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烟农的利益。为切实把这一技术落到实处,项目实施小组制定强硬的措施,把打顶抹荪技术措施的落实同各从烟人员的利益挂钩,督促各从烟技术人员不间断地上门服务,直到烟农接受并落实为止。同时不定期的巡回检查,保证措施的落实到位。
具体技术措施:根据宁乡气候特点,烟叶在移栽后50—60天左右,就可以开始打顶。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