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三峡晚报》报道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乡烟叶生产就声誉远播。因为土壤、气候环境适宜种烟,因此种烟历史久远。磨坪乡也因烟一度辉煌过,种烟面积最高峰达到了9000亩,磨坪号称万亩烟叶乡镇。进入2007年2008年前后,磨坪的烟叶开始走下坡路。因为结构的调整,板栗、核桃的发展,产业的转向。尤其是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老人、儿童留守造成劳力的缺失,烟叶面积狂减到3000亩。在发展与没落的分水岭,秭归县金圣烟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适时诞生,联合社以四个专业社为依托,实施大户种植、组织了26人的服务队伍,推行了全程机械化,从育苗到工厂式烘干的“保姆式”服务模式,让烟农彻底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脱离出来,为烟叶产业撑起了一片天,制造了社员“生产在家、服务在社、轻松赚钱”的新格局,合作社的新生演绎了“秭归烟叶起死回生记”。
在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里,家家户户都以种植烟叶为主产业,烤烟成为了当地农民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就是烤烟大乡秭归县磨坪乡。
“原来种烟我怕体力跟不上、技术跟不上,劳动一年打水漂,搞的连粮食都没有吃的,现在有了合作社的专业服务与指导,收入也就有了保障,种烟成了我们高山农民的希望。我一个70岁的老头儿,每年种烟还能轻松的挣个3万多元,像我这样潇洒的农民在其他地方不多吧?哈哈哈。种烟让我和老伴儿的生活有了保障,我也不愿意为养老的事给子女增加负担,我活着才有价值,我会一直种下去,爬不动了就用嘴种啊。”年过70岁、一副乐天派性格快人快语的田延生老人谈及合作社服务烟叶种植的事就喜形于色、津津乐道。
秭归县烟草专卖局副局长许华强告诉记者,2008年磨坪乡因劳力的缺失,烟叶面积下滑到只有区区4000余亩,今年却飙升到近8000亩。那么,是什么魔力推进了烟叶发展的?农民又是如何从烟叶种植上获得笑脸的?合作社笼络社员的秘笈在哪里呢?8月20日,记者专门驱车从宜昌城区前往秭归县磨坪乡进行了采访调查。
“一乡一叶”全覆盖的秘密
8月20日傍晚,历经5个小时的车程,记者在晚上9点终于到了海拔1100米的磨坪乡。尽管正值8月酷暑,一下车,还是明显地感觉了海拔带来的温差,这样的温差完全不适合种粮食。
磨坪乡政府乡长王革当晚就接受了记者采访:种粮确实不是磨坪乡的强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烟叶成为了磨坪乡的第一支柱产业。
王革说,早在80年,磨坪乡就开始种植烟叶。由于规模小,技术粗犷,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进入2000年后,磨坪乡98%的农民实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整乡推进烟叶,高峰时期形成了万亩规模。2008年随着劳力的转移,大部分青壮年对农业缺乏激情,纷纷进城务工。一度时期烟叶下降到4000余亩的历史新低。2009年秭归县烟草局在磨坪乡磨坪村开始组建烟叶生产综合服务社,经过不断总结、探索,全面推进合作社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分站成立联合社,种烟大村成立合作社的架构,合作社的服务已经覆盖整个烟区,所有烟农,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全程提供从种到收、到烘干的服务,解决了劳力不足、技术覆盖盲区、质量不稳定、收入不确定的尴尬。尤其是让大量闲置的土地“再就业”,让合作联合社让磨坪乡的烟叶产业起死回生。
合作社有什么魔咒?为什么要发展烟叶而不是其它产业呢?
秭归县金圣烟叶合作联社理事长樊启富解释:由于磨坪乡平均海拔高、水稻产量每亩最高只有400公斤,除去成本与投资可能赔进不少。种植玉米产量可以达到每亩500公斤,土豆产量也十分乐观,但是野猪出没频繁,在玉米与土豆的成熟期野猪对玉米造成了毁灭性损失,农民苦不堪言。发展核桃周期漫长,茶叶最易遭遇冻害,种植蔬菜离市场太远,往返一次要花掉一天时间不说,仅来往的路费也让微薄的利润消失殆尽。全乡村民为生存犯了愁。就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局面下。秭归县烟草局根据科学的考察之后大胆鼓励群众种植烟叶,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科学的。磨坪乡的平均海拔为1100米,而烟叶喜欢也适宜在海拔800米到1400米的地区生长。
随着农村劳力的老化,山上的搬进平地,平地的搬进集镇,集镇的住进了城市进程的加快,青年劳力的大量转移,土地大量抛荒与闲置,针对种烟后继无人的状况。秭归县烟草局组建的烟叶专业联合社,催生了新的服务方式彻底缓解了种烟难题。
以村(片区)为辐射半径分别成立了叶兴烟叶合作社、护农烟叶合作社、金叶烟叶合作社。同时以四个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成立了秭归县金圣烟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社员总数664户,占烟农总数的96%,入股资金20.93万元,每年生产烤烟3万担。一个乡镇一个产业在磨坪乡已经形成。
合作社让烟农重拾信心
农业产业是脆弱的产业,存在着诸多风险。老百姓是现实主义者,种烟遭遇冰雹等自然灾害没有收入保障怎么办?不能捆着肚子不吃饭吧!
磨坪乡的老百姓也不是圣人,这些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过去种粮是辛苦,6月到9月三个月,老百姓不得不一整夜一整夜地拿着水桶、木棍、用鞭炮、敲锣在田里守着,就怕野猪把这一年的收成给毁了,但是种烟也有许多人由于技术上的失误带来灭顶之灾。这些因素的制约也是烟叶种植面积下降的主因。
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以前,尽管技术普及也有专人负责,毕竟服务面积大,技术人员少,在服务上存在顾此失彼的状况。磨坪村三组的田延龙即是活生生的例子。田延龙说:我清楚记得92年的时候,烟叶高速发展,部分农民开始种烤烟,我就是这批人其中的一个。为了种好烟,烤好烟,田延龙可是付出了大代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不知道哭了多少遍”。
我记得我哭的最惨的有两回。一回是刚开始种烟那会,由于大家普遍对科技的思想意识跟不上,培训也没有跟上,不像现在有了合作社技术员三天两头给我做指导。因此种烟上存在着很多误区。把种烟当粮食服侍,当时也没人给我指导,只能边种边摸索,靠自己的感觉,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我理所当然的以为,种烟也跟种庄稼一样,秧好一季谷,苗壮大丰收。错误的认为烟叶长的越肥越大越好。也是像现在一样的八、九月份,看到地里的烟叶长的一人多深枝叶茂盛的,真是打从心眼儿里高兴。哪知道,恰恰是因为叶子太大,烤出来的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烟草部门根本不收这种废烟。第二回是由于自己不了解土壤肥力,施肥的时候不注意把氮肥施得过多,导致烟叶变黑,烤出来的烟也是一片黑。那一次,我背着老婆一个人在地里哭了好久,一年的收入就这么没了啊。第三回是96年的时候,所谓吃一次亏学一次乖,在种烟技术上没什么问题了,但烤烟的时候又出大篓子了,自家的烤烟棚根本容不下如此多的烟叶,是晒不了也烤不了,活活倒掉了四五坑的烟,一坑就是1000多块钱啊。
现在有了合作社,每年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在生产、管理、植保、烘烤、分级等多项培训的基础上,让我们自己在掌握了技术的同时,还有技术人员隔三差五上门进行免费的辅导。现在从育苗、烤烟都是工厂化,即便烤烟家里来不及,也可以运到烤烟工厂去烘干。让我们烟农种烟感到轻松。失误杜绝了、损失没有了,收入每年呈上涨趋势,是合作社的技术保障体系让我们种烟信心十足,更多的人因为种烟只要交通便利的全部住上了楼房,这很有成就感呢。
专业种烟人走俏磨坪乡
烟叶种植是一项技术活儿很全面的行业,从育苗到管理到最后的烘烤、分级、交售,都有各自的讲究与专业的技术指标,丝毫马虎不得,优质就是高价,劣质就是拒收。为了让农民更加放心大胆的种植烟叶,为了解决种烟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更为了让烟农提高烟叶收入,合作联合社要求80%的烟农对烟田种植绿肥改善土壤肥力,然后对所有的烟田进行测土。分析土壤结构,依据肥力确定配方施肥实行科学种烟全覆盖。
烟草部门为合作社投资50多万元购回了拔杆机、耕田机、起垄机、覆膜机、播种机、移栽机、烘烤机。还专门成立了6个专业服务队,从业人员达到了321人,主要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等四项服务。
这个专业服务是为解决农村劳力缺失、劳动强度大、化解技术难题诞生的。这些专业的服务人员,提供全程的服务。电话一打,服务队能定时搞定。目前磨坪乡因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大户种烟成了一种趋势,5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了27户,向伟民一个人就种烟278亩,如果没有专业服务队的机械化作业,那他一个人除非有孙悟空的本事,向伟民种烟的事迹被秭归县烟草局副局长许华强这样评价:返乡务农的带头人、家庭农场的示范户、土地流转的创新者。
有了专业服务队的服务,全程机械化,解除了种烟大户的顾虑。记者在烘烤工场见到了正在给烟叶打包的磨坪村三组的郝姣,她说:她家种烟30亩,年产干烟500多公斤,在家建21.6平方米的烤房2个,包括设备要投资4.5万元,在家的成本是每杆1.9元,而在烘烤工场每杆1.7元。在家烤烟质量自负,在烘烤工厂完全不用自己操心,推行专业化服务的烘烤工场为烟农省了不少麻烦,她说她家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日子过得很是舒坦。
其实早在2009年,联合社成立之前,就有了烟叶综合服务队,但是都是不成气候,粗放型的服务模式。合作社成立后,便将原来的烟叶综合服务队科学扩大、完善,烟农接受专业化服务,实现了”潇潇洒洒种烟,轻轻松松挣钱”,服务队员通过为烟农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了“出门就打工,打工不出门”,做到了烟农和服务队员的“双赢”。
合作社四专服务的诠释
那么,服务队是如何进行服务,专家们又是如何帮你来种烟的呢?合作社有四专服务,推动产业的快速升级。
专业化育苗:育苗是技术活,过去失败的教训往往是无法解决育苗问题,为了彻彻底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