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人物介绍
李天福,烟草栽培专家、研究员。主要从事烟草栽培与营养等相关研究及开发工作,结合烟叶生产实际问题提出多项烟草栽培与营养研究课题;作为主持人或负责人承担国家局、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烟草公司资助的烟草营养与施肥、生理生化和种植区划、云南烟叶与津巴布韦比较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烤烟经济合理施肥技术手册》、《烟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国植烟土壤与烟草养分综合管理》、《云南省烤烟轮作规划研究》、《云南烟草栽培学》、《津巴布韦烟叶生产技术》、《基于GIS的云南烤烟种植区划研究》、《津巴布韦烟叶生产纪实》等烟草专著8部。
曾经有这样的烟农,育苗时,不用烟草公司统一提供的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云烟87,自作主张地播下了只适合其他地方种植的新品种KRK26,却按云烟87品种的栽培配套技术种植与烘烤,结果,因良种良法不配套,烤不出好烟,辛苦了一年,种烟收益比较低。
曾经有这样的烟农,在播种育苗、起垄、施肥等各个环节都按技术要求做了,但由于栽下烟后干旱时间长,看着烟长不起来,心急之下,没有技术员的指导就自行追了些肥料,进入雨季后,烟一下就长起来,烟色浓绿,难落黄、难烤。而有的则看着烟株长势弱,一到现蕾期就打顶,且未按优化烟叶结构封顶留足叶的技术要求做,结果因封顶过早、留叶过少,成熟期雨水充足,烟株长成倒伞型,叶片过厚,难落黄、难烤,收成也受影响。
曾经有这样的烟农,年年在同一块地上种烟,烟叶病虫害一年比一年重,烟叶品质和收成一年比一年差。
曾经有这样的烟农,人家用密集烤房,他仍用老烤房,烤出来的烟不论是质量还是收益有着天壤之别。
这些例子说明,提高烟叶品质和烟农的增收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烟叶生产全过程离不开技术指导。
在云岭大地上,无论是任何一个烟区,还是任何一个基地单元,有一位烟草栽培专家被人所熟知,尤其是在他曾经驻点指导烟叶生产工作的德宏、保山等地,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他就是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农艺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福,一位深入钻研烟草土壤与肥料的研究员。20多年以来,他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们一直为云南烟叶科技进步和提高云南烟叶品质艰辛付出,有力地支撑着绿色生态烟叶生产的科技工作。
长驻腾冲 深研“绿色”烟叶
为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健康新烟草”的号召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保山市高黎贡山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进行着探索工作,李天福研究员便一直驻点在腾冲,用科技指导着绿色生态烟叶的生产。
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李天福研究员和其他专家总结出:要生产绿色优质的生态烟叶,第一当然是要有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生产环境,通过对土壤、光温、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监测,以此为前提配套出适合的烟叶种植技术。其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坚持科技力量的支撑,通过落实土壤培育和增施有机肥技术,推广万亩有机无机复混肥、抗病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有机肥;以蚜茧蜂、病毒病苗期诊断、性信息素、向日葵、黄板、杀虫灯为主的非化学措施控制烟草病虫害技术,全方位保障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的生产技术体系,从内及外全面保证绿色生态优质烟叶项目技术引进和推广实施有机结合。
科技防控 探新“界头模式”
云南省局(公司)余云东局长说过:“界头模式要围绕大生态、大庄园、大科技来发展,创造出绿色生态新烟草的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安全优质烟叶发展的新路子,形成新的绿色生产方式、清洁生产方式、标准生产方式。”
“‘高黎贡山好风光,界头烟叶清甜香’,界头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秀,我们要通过人为的努力,用科技手段进行防控,从源头上阻隔污染,保障生产出绿色生态优质的烟叶。”李天福研究员说到,“堵住污染的源头是保障产品自然生态的根本基础,在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中就要开始控制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进入农田之前要制定相关的标准,一些污染较大不易降解的农药要坚决退出使用,同时要根据土壤情况进行平衡施肥,增加有机肥使用比例。”
2012年5月,通过李天福研究员等专家取样与分析,认为:高黎贡山绿色生态烟区的空气、灌水和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Ⅰ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具有生产绿色生态优质烟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此外,从腾冲界头多年的烟叶质量来看,烟叶总糖含量在30%左右,糖碱比在8—12之间;烟叶香气质好,香气量充足、饱满,吃味醇和,余味舒适,具有典型的“清甜香润”风格特征。
李天福等专家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示范区的建设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行业人士的肯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比重大大下降,烟叶长势良好,目前正在采收烘烤,待工业验证之后就能制定初略的绿色生产标准,为今后的推广创建出一个新的烟叶生产模式。
科技服务 足迹遍及全省
除了腾冲,在云南的各个烟区,都留下了李天福研究员以科技服务烟草的足迹。
2009年1月,大理州。被特别邀请的李天福研究员作专业培训讲解,为特色优质烟叶的生产提供了指导,拓宽了生产人员的思维。
2010年5月,临沧市。李天福研究员对KRK26主要种植县(区)进行津巴布韦烟叶生产技术培训,对如何提高云南烟叶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010年8月,文山州。李天福研究中专程赴当地考察,对文山州具有生产出津巴布韦风格特征相似烟叶提出了宝贵意见。
2011年11月,德宏。李天福研究员深入陇川县、梁河县及芒市烟区田间地头和育苗工场,先后调查走访。
2012年2月,全省遭遇严重干旱的关键时期,李天福研究员前往重旱区,对抗旱育苗保移栽工作开展调研和技术指导。
……
2000年,他主持的“烤烟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烟草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他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云南烟叶香吃味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气象因子与烟叶化学成分及香吃味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等多篇影响深远的论文,李天福研究员主编和参编的《中国植烟土壤及烟草养分综合管理》、《云南省烤烟轮作规划研究》、《云南烟草栽培学》等烟草专著也为云南烟草种植提供了强大的科技理论支持。
荣誉和贡献并没有让他止步不前,多少个个日日夜夜,李天福等云南省烟草农科院专家们足迹踏遍了红土高原,他们在泥泞中艰辛跋涉、在阳光下汗流浃背、在田间地头观察与思考。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原料保障上水平”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用科技浇灌着云南烟草未来的希望之叶。
事实上,李天福研究员忙碌于烟区指导仅只是云南省烟草农科院科研服务生产的一个小小缩影。“科研源于生产,科研服务生产”和“科研立院、服务兴院”,是云南省烟草农科院一贯的科研宗旨和方向任务;“研究一粒种子、解读一片烟叶、集成一项技术”,是该院科研发展定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该院的科研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博大胸怀。该院坚持应用和基础研究并重,在承担50余项科研任务的同时,还为全国10余家基地单元建设提供科技服务,并及时帮助烟区解决烟叶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该院还有一大批烟草专家长期活跃在烟区——烟草育种专家李永平研究员、卢秀萍研究员,烟草植保专家秦西云研究员、夏振远研究员,栽培专家晋艳副研究员、杨宇虹副研究员,土肥专家张晓海副研究员、王树会副研究员(博士),烘烤专家张树堂副研究员、崔国民高级农艺师等,数不胜数,他们在各个生产阶段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试验示范,从适宜品种选择到优化布局,从育苗、移栽、施肥、到封顶抑芽、病虫害防治,从优化烟叶结构到成熟采摘烤烘全程的每个环节,帮助当地解决技术难题,为全省重大烟叶开发项目,如新烟区开发、云南黄金走廊生态特色烟叶开发、高黎贡山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示范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为技术人员、烟技员、烟农传授技术。此外,还有一批烟草专家如尚志强博士、柴家荣副研究员、胡坚副研究员,以及技术推广专家徐树德、王亚辉、杨春江、飞鸿等,他们长期扎根烟区,为基地单元和大面生产的全程技术生产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不变的诺言。
他们用科技浇灌希望之叶,让科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质增效。从种植布局到品种选择,从连作到轮作,从营养袋育苗到漂浮育苗,从双行烟到单垄烟,从经验施肥到测土配方施肥再到减肥(减少化肥施用,增施有机肥),从化学植保到生防(散放烟蚜茧蜂和赤眼蜂,挂诱虫灯,诱虫板,性诱器等“一放三诱”技术应用),从普通烤房到密集烤房等等,通过新技术集成推广,使每一项科技成果实实在在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