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期间,一件有关可乐的小事火了。
封控期间,浦东某小区内一位业主孙先生,主动拿出12瓶可乐,放在楼栋大堂共享给邻居。随后几日,这12瓶可乐开启了一场「以物换物」的奇妙之旅。这瓶可乐先后被邻居拿走,又被换成了辣酱、牛奶、蔬菜、肉菜、小朋友的盲盒玩具、小狗的纸尿裤、巧克力等产品。
从3月到现在,在部分被疫情围困的地区,可口可乐一直是稀缺品状态。有网友表示,家里仅剩两瓶可乐,每天抿一口,到最后气全跑了,喝起来像小时候的甜糖水。
也有网友分享了所在地的物物交换法则:
一瓶可口可乐=3棵青菜=5个鸡蛋=2个五号电池=5卷卫生纸。可口可乐处在物物交换的顶端,可以换任何物品,是「民间」公认的硬通货。
可口可乐的「硬通货」之路
如果说可口可乐是世界第一知名品牌,估计会没人有反对意见。
恰当的出现时机。1919年,美国颁布禁酒令时,可口可乐趁机做大,成为全民的酒精替代品,奠定了在美国碳酸饮料市场的领导地位。在国内做大后,借助二战时期,使其与星条旗、山姆大叔一起成为代表国家的元素。
成瘾性、好寓意与广为人知的经典元素。在1903年以前,可口可乐是含可卡因成分的成瘾饮品,当时经常被用作缓解疾病的药物。后来虽然去掉了可卡因成分,但其高糖分依旧有成瘾性。
合适的营销策略。长期与电影明星、运动员名人、总统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影响力和销量;将产品与年轻、快乐的概念深度绑定,保持产品年轻化;创造经典可口可乐圣诞老人形象,借助节日展开营销;植入影视化作品;
清晰直白的商业模式和买得到的渠道策略。无论是大商超、便利店、食品店,哪怕是荒郊野外的加油站,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能买到可口可乐,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感。
谁可担当烟草行业的「社交货币」
可口可乐能在全球持续畅销一百多年,与其品牌塑造、渠道建设、商业模式、公关操作、粉丝文化、收购合作、品系开发,以及对体育和公益事业的投入都密不可分。是独特的魅力和深不见底的营销功夫,才塑造了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
某种程度上来说,烟草与可乐在市场覆盖面、成瘾性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中国是全球烟草第一大消费国,截至2019年,中国成年烟民人数高达2.87亿人。如此庞大的市场之下,谁能担起「硬通货」的名号?
毋庸置疑,一定是那些在口味、包装、文化上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产品,如「中华」、「新版利群」、「硬黄芙蓉王」、「跨越」等。它们基本行销全国,受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消费者的认可。不过,这一情况更适合一线城市。
在二三线甚至更小的城市,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方水土培育一方生活习惯,一方人抽一方烟。受地域文化、意见领袖的影响,小城市内会有不同于大单品的「社交货币」,即自己的地域烟。比如,安徽的「金皖」、河北的「金石」、河南的「帝豪」、山东的「新品」等。他们在地方市场上的影响力并不比全国大单品弱。
烟草的下一个「硬通货」可能出现在高端烟上
回看可口可乐走过的路径,就会发现,对市场而言,产品很重要,但营销同样重要。两者齐下,才能撬动消费者心智,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长久生命力的产品。
对于烟草来说,想要成为「硬通货」、社交货币,就要具有全国普适性的吸味品质和文化,以及全国市场的影响力。从流行的陈皮味道的「跨越」、无糖的元气森林,近期「中华」升级的动作来看,「全国普适性」并非就意味本源的烟草味道、大一统的红色文化,而是应该具有时代性,有趋势性。一旦跟上了风口、搭上了趋势的巨轮,起飞就变得轻而易举。
在消费升级、高端消费成潮的当下,腔腔认为下一个烟草的「硬通货」会出现在300~600元的中支烟上。推测依据有二:一方面是这一价位段和品类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消费者对其接受度偏高。另一方面是烟草在十元、二十元、四十元、千元档分别出过爆品,在300元、400元、500元价位段除「中华」外没有其他爆品。在消费多元化、权威消解化、消费群体更迭化、产品品质过硬化的当下,这三大价位段是时候出一包明星产品了。
最后,希望疫情早日退散,每个人都能实现可口可乐自由。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