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2015年10月5日晚,诺贝尔获得者名单中首次出现了土生土长的内地学者,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三无”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这也是中国内地学者首次在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中出现。屠呦呦之所以被称作是“三无”科学家,是因为她既没有博士学位,又没有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但屠呦呦做出的贡献却是让世界瞩目的。诺贝尔奖在宣布颁发给屠呦呦时,公布了其获奖理由:“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早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就引发了疑问,青蒿素为何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对此,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早在拉斯克奖颁发之前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但查过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在拉斯克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也就是说,国外医学大奖不管你国内在青蒿素发现上存在的集体和个人之争,人家肯定的屠呦呦个人的成就。
权且把屠呦呦获奖算作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让很多有志于科研项目研究的人才都选择了远赴国外,原因就是怕把有限的经历浪费在内耗和荣誉争夺上。家姐的孩子当初在北大生命科学院毕业时,很干脆地选择到国外深造,问其原因,说是国外的环境更利于事业发展。没有深问家姐孩子所说的“环境”是指什么?但我想,除了硬件环境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包括屠呦呦现象的软件环境吧。据他讲,那一届北大生命科学院的学子,有三分之一都选择了远赴国外,而这三分之一恰恰是学习最好的那部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在中国是顶尖的,而学习最好的这部分学子远赴国外意味着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最好的人才流失了,这是很让人堪忧的。中国要想长足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在人才上的优势,但从屠呦呦现象中我们却看到了令人才尴尬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可怕的,因为它加速了国内人才流失,同时也给国外人才回归设置了障碍。
很佩服屠呦呦在荣誉面前的淡定,从她1972年分离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青蒿素,到1986年取得国家第一张新药证书,再到2015年荣获诺贝尔奖,经历过太多的坎坷。如今,85岁的屠呦呦也只是淡淡的一笑,但她的名字将被永远的镶嵌在时光中,不只因为她的成就,还有她在青蒿素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际遇。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