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宽窄文化 > 正文

醍醐灌顶:被吹爆的长期主义,究竟是什么?

2021年06月30日 来源:梁将军 作者:梁将军
A+ A

图片


最近,“长期主义”这个词又被广泛讨论起来。

可能是因为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的《价值》出版,让当年被罗振宇老师再次捧红的“长期主义”,再一次成为商圈里的潮流黑话。

张磊说:“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罗振宇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陈春花说:“越是变化,越是需要长期主义。”

然后,很多人说:“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长期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了企业PR稿、论坛主题、CEO演讲的标配热词。

但如果你认真地问一个人:什么才是长期主义?如何做事才算是长期主义?大部分人只会哈哈一笑。今天,我想帮大家消化这个商业热词——长期主义。

图片


图片

我们说的根本不是一种“长期主义”

大部分人理解的长期主义=坚持:

坚持不懈地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不赚快钱;坚持不懈地做品牌,不搞流量;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搞投机……如果这些就是长期主义的定义,那么长期主义者就是我们身边那个一辈子没发财、没升官的老好人。

“长期主义”就是这么一个概念,你初听上去似乎很对,但你不知道它对在哪里。

我有一个描述,是对“为什么要做长期主义者”的最佳解答。

假设你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正在玩一个掷骰子的赌博游戏。

规则是这样的:荷官投掷骰子,每个骰子的点数都对应100万美元,投掷出1点就是100万,投掷出6点就是600万。你押对点数,就得到相应的钱;押错点数,就扣除点数相应的钱。

比如,你押这局会出4点,但是打开之后是1点,你就赔了100万。但是如果你押6点,打开也是6点,你就会赚600万。

问题来了:如果荷官已经连续6次没有掷出6点了。你愿意在下一次押6点吗?如果押对,就有600万,押错就赔600万。

凭直觉有些人你会觉得下次出6点的概率更大,但实际情况是:不管荷官之前投掷出几次6点,他下一次开6点的概率永远都是1/6。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个赌场游戏一样,你的每一样选择,不可能光为你带来收益,却不为你带来危险,而往往都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图片

但是人生永远不是考试卷上的数学题。如果这道题,我换个问法,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理性地给出正确答案。

比如,你初入股票市场,但仅仅凭借你的直觉,连续3次重仓的股票全部飘红,你第4次是会相信直觉重仓一只股票,还是开始认真研究企业财报,理性判断后再做投资决策?

比如,在你上班路上,有一个60km的限速摄像头,但你这个月连续3次违章都没被拍到,下个月你还敢在这个路段超速吗?

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靠直觉、继续超速,大家都在人生的一道道数学题里,忘记了基本概率。

那么,我上述的这个例子,和长期主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张图。

图片

这张图是我随机模拟了掷骰子出现6点的概率分布。

我刚开始掷骰子时,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里,投出6点的概率是远高于1/6的,但是随着我投掷的次数越来越多,出现6点的概率会越来越接近1/6。

我认为这张概率分布图,才是对长期主义最好的解答: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我们只有长期地看赌博游戏才能看出,短期赚到的钱很多是因为运气,只有长期赚到的钱才是实力。

我们常说,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从短时间内看,人生的样本基数太小了,你对自己的统计结果是错的。

图片

只有把时间拉长,你对自己的认识才是客观的,你才能弄懂:你所谓的成功,哪部分靠的是运气,哪部分靠的是实力?

回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因为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必然”取得最后的成功;非长期主义者,只能得到“偶然”的成功,然后在一次次基本概率的事件下,归于平庸。

既然长期主义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前仆后继地短视?

因为长期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只要相信就行了的。长期主义是一个非常难掌握的方法论,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是需要智慧的。

图片


图片

长期主义的“长期”到底有多长?

“长期”是个什么概念?多长才算是“长期”呢?5年,10年,还是20年?这些答案都不对。

就算你把时间轴拉长到100年、1000年,这个周期够长了吗?但这个答案依然是错的。因为“长期”的单位不是“年份”,而是“周期曲线”。

你以为的“长期”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

但真正的长期主义者眼中的“长期”是这样的:

图片

“长期”的定义是:“长期”是世界上的事物发展的波动周期,而不是时间上的长短。时间上的长度,只是它看起来的样子而已。

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

比如,山上的一颗苹果树,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就是一条条时间曲线。

比如,公司创立、崛起、成熟、破产……公司这种抽象的生命脉络,同样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股票、爱情、事业、时尚……一切的一切,都逃不开这个时间曲线。

那么,如果“长期”的单位是“周期曲线”,长期主义者如何锁定真正的长远目标呢?

图片

第一种“长期主义”,是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

长期主义的确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其实它更是一种方法论。价值观是只要你守住自己就行,但是方法论需要一定的智慧,不是你想达成就能达成。

雷军——雷总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一种观点,他的大意是:之前他是公认的“劳模”,一周七天996,全年无休,但是金山的成就并不如阿里。他说他看马云天天云游四方,看上去并不如自己努力,为什么比自己强?他因此得出了著名的理论——“风口上的猪”。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长期主义者,他首先得学会“夺势”,你必须能看穿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脉络,你才能选择到底往哪个方向长期走下去。

图片

在上面这张图里,如果一个长期主义者选错了赛道,时间越长,结果越糟。而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你坐在一架从洛杉矶到纽约的飞机上,飞行员把飞行方向调整了3.5度。那么这架飞机最终将落地在华盛顿,而不是纽约。

在这里,飞机飞行的方向是1,长期坚持是背后的0,方向和坚持同样重要,方向偏差一点,越走越远。这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难比登天的,即便是商业大佬也不能次次都对。

比如,当年阿里要做云计算时,众多大佬表达过不屑的言论。

长期主义者,不止是一头耐力十足的老黄牛,在成为老黄牛之前,他首先是一个预言家,正确地判断未来,才可以坚定地努力下去。

长期主义者,不是用努力去搏未来,而是判断未来之后,像傻子一般努力。

第二种“长期主义”,是要区分“大周期”和“小周期”。

当一个长期主义者识别了事物的走势,他接下来就会长久地面对一个问题:走到哪里才算是终点?

即便是巴菲特一样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也总有卖掉的一天吧?一个长期主义者,如何判断出哪里才是自己的终局?

当我们预测未来时,一般人以为只要预测出拐点就好,于是他们脑海中的思维图是这样的:

图片

但其实,真实的状况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

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是由无数个上下波动的小周期组成的,这些小周期常常会让你误判,让你分不清大周期的拐点到底在哪里。

长期,不是时间的线性,而是时间的“套娃”。

上面这段话可能有点抽象,你可以把这件事想象成一个5年的股票走势图。如果你买了腾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从1个月看,甚至从半年去看,这只股票的走势可能都是跌的。但如果你拉长到5年的周期,会发现这只股票是在“跌跌撞撞”上涨的。

所以,所谓的长期主义,是一种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

长期主义如此重要,又如此难以践行,那么学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呢?提两个我读过的故事,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就是长期主义的践行案例。

图片


图片

学会什么,才能成为长期主义者?

第一个故事来自英国自行车队。

在2003年以前,英国自行车队是历史上最失败的车队。因为在过往的110年里,英国车队没有在“环法”拿过一块奖牌。

他们的业绩烂到制造商都不愿意出售自行车给他们,怕英国车手给自己的品牌蒙羞。

但2008年,也就是北京奥运会期间,英国车手卷走了60%的金牌;2014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英国队在自家门口打破了9个奥运会纪录,7个世界纪录;在2014~2017年间,英国车手在6年里居然拿到了5次“环法”冠军,要知道那可是“环法”啊!

这10年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可以让一只车队脱胎换骨?答案在这个人身上——天空车队主席戴夫·布雷斯福德(Dave Brailsford)。

戴夫·布雷斯福德在2003年跳槽到了英国国家自行车队担任教练,提出了著名的“边际增益理论”。

“我们遵循这样一条原则:把骑自行车有关的环节拆解,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都改进1%,汇总起来之后,整体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他们会用酒精擦轮胎,以获得更好的抓地力;他们给每个队员配备专门的枕头和床垫,让队员在出差的酒店里可以快速入睡;他们甚至把卡车内涂抹成白色,说是便于发现灰尘,这些灰尘会降低调教过的自行车性能……

1%的改进毫不起眼,但是几百个1%加起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而10年里每天改进1%,量变就会引发质变。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改变不是渐进式的,而是跳跃式的。

这种跳跃式的改变,就是长期主义者会享受的最大红利,因为只有努力的时间足够长,你才能得到最大的那块蛋糕。

这就是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长期主义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

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你将看不到任何变化,但一旦累积的时间开始发酵,你会收获一个奇迹。

图片

第二个故事来自两支南极探险队。

1911年12月之后,有两支探险队先后到达了南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足迹留在地球最南端。

这两支队伍,一支是阿蒙森团队,一支是斯科特团队。为了抢先第一步征服地球上最神秘的大陆,两支探险队开启了一场“友谊比赛”。

2个月后,阿蒙森团队第一个到达了南极,斯科特团队则晚到了1个月。而且,斯科特团队不仅输掉了这场伟大的探险赛,整支队伍都死在了回程路上。

大自然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一群人荣耀加身,另一群人却客死他乡?

探险家一般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后人可以清晰地对比出两支探险队的备战差别。

看过许多资料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两支团队输赢的差异点有很多,但决定两支团队生死的差异点只有一个:对未来困难的估计。

首先,他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差异。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拉雪橇,而是斯科特团队选择了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台雪地摩托。事实证明,矮种马和雪地摩托都没法适应南极的冰天雪地。

雪地摩托在卸船时,就有1台掉进海里,剩下2台也在极恶的天气下气缸报废,矮种马也根本忍受不了严酷的环境,相继冻死。最终,斯科特团队不得不用人力去拉雪橇。

图片

其次,他们带的物资也不一样。阿蒙森团队是5个人,带了3吨物资。斯科特团队足有17人,却只带了1吨物资。

这可能是斯科特团队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因为归程途中煤油不足,团队没法抵御严寒;又因为缺少口粮,大家体力严重透支。

再有,他们的保暖服饰也不一样。斯科特团队并没有像阿蒙森团队一样,大量使用传统皮毛来进行保暖。所以,斯科特团队里的人冻伤非常严重。

两支团队还有众多的筹备细节是不一样的,这些细节越挖越让我感慨:当我们面对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目标时,如果你不能做好最坏打算,对未来的各种意外有着充分预估,你可能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

而胜利的、并且活着回来的阿蒙森团队做的最正确的事是什么呢?为了南极探险,阿蒙森事先跑到因纽特人的生活区,和这些极地人一起生活了1年多!

在这1年多时间里,阿蒙森学会了如何用皮毛保暖、如何训练狗拉雪橇、如何在极寒之地长久地活下去。所以,阿蒙森根本不是用了2个月才到达南极,他是用了1年零2个月!

创业、投资、品牌和南极探险是一样的,都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决定我们抵达终点并活下去的原因,可能不是最初的实力,而是我们如何能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长期的挑战不是枯燥,而是各种不确定。我们没法在出发前做出完美的计划,但是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甚至是超量的准备。

不死掉,才能一直走下去。

长期主义≠坚持,做长期主义的原因是: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长期主义的长期,不是时间上的长短,而是事物发展的波动周期。关键要学会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并学会区分大周期和小周期。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不是忍受枯燥,而是对各种不确定做好万全准备。

我们的朋友圈里,经常飘荡出各种激动人心的概念。不要成为那个只会喊口号的人,去成为那个独立思考后,坚定的践行者。

共勉之。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