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正文

可邑小镇的“三弦”欢歌

2019年05月13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雷丽清、陈卫红
A+ A

  年末,我们来到可邑小镇54岁的刘成兴大哥家的小庭院里做客,说话间从远处传来了竹笛、三弦、拍巴掌的欢乐声响,刘大哥热情地说:“这几年日子好过了,村里组织了大三弦表演队,每天这个时候都会在广场上为远方的客人表演节目。”我们问刘大哥怎么不去参加表演,老刘大哥腾的站起身来走进房间抱着一把一排长的大三弦走了出来,乐呵呵笑着说:“我不光是种烟的老把式,我还是跳舞的老把子!我们阿细人都会跳大三弦。”说着他就在自家小院里一边弹奏、一边跳了起来,只见他头、脚、腰、身同时活动,手臂大幅度挥展、双腿大跨度跳跃、舞姿漂亮流畅,他欢快的舞步,跳出了阿细人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节奏,别具一格地为我们展示出了阿细人民热情奔放的风采。

  刘成兴大哥是可邑村的一位普通村民,现在他家不仅种了8.3亩烤烟,还在村里开起了一个取名“阿细故事”的彝家特色客栈。可邑村地处弥勒市北边,西三镇东北方向,离市区21公里,是彝族支系阿细人重要的聚居地,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里既是闻名遐迩的彝族歌舞之村,又是著名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对于“阿细跳月”的来源至今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古时阿细的祖先们以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当先辈们砍倒树林放火烧荒后,为了抢时间,往往不等炭灰完全冷却就进行耕种,因而经常有人脚底被烫,便急忙抬起脚来,一边跳一边抖动,把粘在脚上的炭灰抖下来,嘴里发出“阿啧啧”的声音,后来就逐渐演变为“阿细跳月”的舞蹈动作,直到现在阿细人跳舞时嘴里仍喊着“阿啧啧”。也有人说,“阿细跳月”是彝族为祭祀祖先“阿娥”和“阿者”,表达敬仰及怀念之情而创造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在1946年夏天,“阿细跳月”首次进入昆明城就引起了轰动,闻一多、费孝通、楚图南等著名人士均予以高度赞扬。据说闻一多先生把“阿细跳乐”顺手改成了“阿细跳月”,使这个古老的舞蹈更具诗意了。

  过去,这个小村子一直以种植包谷、小麦和烤烟为生,由于土地贫瘠、缺水,村子经济条件并不好,村民们只能看天吃饭。水,成为制约可邑村发展最大的障碍。没有水,村民们只能到十多公里外的地方“拉水”,人畜共用是村里常见的现象,更不可能有多余的水从事农业生产。老刘大哥告诉我们,1985 年他从镇上读完中学后就回村跟着爹妈开始种植烤烟,那个时候去田里种烟,光走路都要走两公里。遇到旱天,一家人肩挑背扛运水去烟田里浇灌,来回五六趟,苦不堪言;遇着冰雹天,就只有哭了。但无论生活过的怎样艰难,他每天都会抱着心爱的大三弦拨弄一番,否则心里更是空落落的不踏实。2000年后,烟站推广地边水窖,终于减轻了劳动负担,刘大哥也有了更多时间去跳他心爱的大三弦。

  2014 年,烟草公司将花口龙潭的水通过三级提灌引流到可邑村,自此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连同近年来烟草公司出资建设的水窖、水池、管网等,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弥勒市局(分公司)还成立了西三烟农专业合作社专门为烟农提供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运输、分级服务,将他们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可邑小镇的旅游、服务业中,在每年的阿细跳月节、或者各类大型文体活动中,镇上只要一招呼,就可轻松组织起数百人自带大三弦的跳月队,如果场地宽敞,上千人的队伍都能组织,很多人都是自己争着前来。

  今天的可邑村以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为载体,搭建旅游平台,在烟叶产业的的强力助推下,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具有彝家特色的农家饭菜和多姿多彩的大三弦表演引得四方游人流连忘返。每当熟悉的大三弦和竹笛奏响了“阿细跳月”的旋律,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加入到跳舞的圈子中来,一圈变两圈,两圈变成三圈……

  在月光下、在火塘边,阿细人尽情地跳跃着、欢笑着,因为他们的快乐发自内心。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