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交恶、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及印度政府在边境的挑衅等一系列严峻事实,中国领导人不得不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空前重要的地位加以谋划,因此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得到高度重视。1964年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就是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1964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从战略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的不同,将我国版图划分为一、二、三线区域,并指出三线(指我国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内陆地区)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是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 (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
从1964年到1978年,“三线”建设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新中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其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给西部以后的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
攀枝花钢铁基地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城市也因三线建设而崛起。毛泽东主席曾说:“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不放心。没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1965年3月4日,毛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这便是攀枝花,这座以花命名城市的由来。
(图1:火红的攀枝花 该图来源于网络)
从60年代中期开始,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云集金沙江畔安营扎寨,不分昼夜地开工建设。当时攀枝花没通铁路,一切生活、建设物资都要经成都或昆明运到现场,运量大,路程远,道路崎岖,山高沟深,这一艰巨的任务得到北京、辽宁、山东、河南、安徽五个省市共1500辆卡车的支援。由鞍钢、武钢、重钢等地调来参加攀钢建设的职工,到1965年达到8万人。
(图2:攀枝花市境内三线建设时修建的一座钢架桥 该图来源于网络)
20世纪70年代,四川卷烟厂为了声援三线建设,出品了“攀枝花”牌烟标(现已停产多年)。其设计采用独特的多层视角,主图首层为盛开的火红攀枝花,背景为一列火车正在高架桥上奔驰于崇山峻岭中,桥与山之间有着极为悬殊的高度差。攀枝花又称英雄树,火红的颜色映衬在崇山峻岭、高架桥、火车之上,可见设计者对攀枝花建设的艰辛有深刻认识。通过这枚烟标来看,当年先辈们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由此可见一斑。
(图3:攀枝花牌卷烟烟标 该图为作者自制)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卷烟厂也是在三线建设的背景下,在上世纪60年代组建于老资阳县(今为资阳市),后1998年被成都卷烟厂整体兼并。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