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正文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7年11月30日 来源:烟草在线 作者:苏倩
A+ A

  烟草在线专稿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诗人艾青的这句名言有了更为触动灵魂的共鸣。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修窑洞、建大坝,替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的事例在书中随处可见,无论是他对农村一位过世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还是对“半憨憨”灵娃调皮捣蛋的和气包容,亦或在自己深处困境时对乞食老汉的“解衣推食”、倾其所有。从把珍藏多年的“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化解家庭矛盾,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让出好点的“玉米团子”给老乡、自己去吃更难下咽的“糠窝窝”,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关爱有加、真诚相待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可亲可敬的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习总书记贴近黄土、融入百姓、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对国家、对民族、甚至对每一名群众朴实而深沉的热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与感动,给我以深刻的启发和宝贵的教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学习习总书记敢于吃苦、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陕北插队时,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一路走来,甚是艰难。如果说普通知青是从“零”开始的话,那他,就是从“负数”开始,因为除了严酷的自然条件,他还面临着更加艰险的政治环境,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也曾面对“不跟红旗走”的叫嚣,但是,总书记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与群众一起放羊、锄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从“扁担把他的肩膀摸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苦多累,习总书记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经受住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的考验,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勇于刻苦磨炼,成长为一个全心全意为群众奉献的有志青年,在艰难困苦中完成了自我的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而今我们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在工作中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要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习总书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治学品格

  痴迷读书,是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他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不仅去陕北时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而且到陕北后到处找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走很远的山路;他每次回家探亲或外出买回来的全是书,与人交流时提到最多的也是书!无论白天工作多辛苦,夜晚总是挑灯苦读,甚至吃饭、放羊、劳动休息的间隙也在读书。他的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七年时间,他大量涉猎中外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学名著,无书不香、以苦为乐。没有书桌,在炕上趴着读;没有电灯,煤油灯下熏着眼睛鼻子读;自己的书读完了,就想办法与别人交换着读。他读书不为兴趣浏览和消磨时间,而是做到了深读、细读,注重分析、思考和对比,同时还能够学以致用,为梁家河村打淤坝、建沼气就是他通过学习研究并付诸实践才得以完成的惠民工程。习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学善思、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直贯穿着习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他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这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自觉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勤奋学习中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向人民群众学、向基层实践学,在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实现价值。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

  ——学习习总书记爱国为民、实干担当的百姓情怀

  七年的知青生涯,习近平总书记做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大队党支部书记等等,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心中想的都是为老百姓做实事:向中科院联系种苗,带领群众搞实验种植;打了淤地坝,提高了粮食产量;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燃料照明和肥料问题;办起铁业社,留住了人才,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办起代销店、缝纫社和磨坊,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办识字夜校,把村民组织起来学文化;就是在赵家河大队工作的短短的几个月,还亲自修建了该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以及对生产队的劳动开展、成果分配采取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只要是村民需要的,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群众利益的事,他都努力去办。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他能够主持公道带领群众干好,比如分救济粮,他能连夜一家一户去查存量。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是乡亲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最简单而最有份量的评价。多年后,他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习总书记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他正是以这样深入骨髓的为民情怀,把群众放在心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为群众做实事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信念,用自己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干事创业精神谋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年轻党员,我们要像总书记那样,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时刻谨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学习习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有追求、能吃苦、爱读书、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庆幸有这样的总书记来引领。你我青年之辈,当细细感知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人格的伟大力量,学习领袖风范、牢记百姓情怀、干好本职工作,像习总书记那样在风华正茂之时扎根大地,汲取养分,树立与群众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胸怀“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的坚守,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青春,坚定步伐,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