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美国的同学有一个很新鲜的叫法,她把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的人称作体制内的人,而把像她一样经常奔波的人唤作体制外的人。体制内体制外的人有什么区别吗?她说:当然有,与体制内的人一同吃饭,没说几句就开始谈孩子学习怎么样了,出现了什么苗头了,或者到了什么地方玩了,似乎生活的重心除了孩子便是玩。而与体制外的人一同吃饭,大家谈的是美国公司怎么做?中国公司的经营方法还存在哪些亟待改善的地方,重心完全在赚钱的策略上。所以,中国分公司的人到美国公司总部,总部的人都会高看他们一眼,原因是在中国的销售业绩远超于美国本土。
美国同学的观点虽然不具有绝对性,但还是具有普遍性的。她讲一个例子: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回到家时,看到自己有很多双鞋,便升起一种满足感。这个朋友对美国同学说:我在事业单位工作,虽然比不上你赚钱多,但我有很多鞋子,也去过很多地方,比起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强,所以我已经很知足了,不想再有打拼的念头。这句话不免让我想起《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城,一个无欲无求的人,自然也就很容易满足现状了。至于美国同学头脑中的体制内,大抵就是缺乏激励机制模式下的工作状态,当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不能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谈境界和自我能动性就显得苍白许多。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之所以发展迅速,很重要一方面就是造就了市场经济下的一大批体制外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业绩之上的,有能力、有创新、有思路、有效益,就决定了有前途。美国同学讲江浙一带的那些分公司中的创业者,他们每天都是大开脑洞地想办法想策略去提升业绩,因为企业就是自我,业绩就是财富,所以懒政一词在这些企业中基本是不存在的。
以美国这位同学的视角来看,目前中国就是这两种人:一是满足于现状,不愿花费过多心力去打拼,只想孩子和游玩的体制内的人;二是脱离开体制,对赚钱感兴趣,并愿意拿出大部分精力去学习研究经营策略的体制外的人。但我认为,这样理解还是过于绝对化了。不能说,谈孩子谈游玩的人对工作就没有热情;不谈孩子和游玩,只谈赚钱之道就一定会热衷于工作。只能说精力分配略有不同罢了。但可以肯定地说,体制机制和环境影响,多少还会造成奋斗热情不同的。
在美国,过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反而限制了大多数人的斗志。美国同学讲,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如果你只想过得平庸,那么你可以自在且无忧无虑地活着。这也是美国同学所说的总公司那些人惊诧于中国分公司业绩突出的主要原因,因为美国人每到休息日都是举家旅游,且不是很讲究的穷游那种。或是举家找个绿地打棒球、玩橄榄球的那种。相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人则在一个更大的体制内生活。
美国人更愿意在中国开分公司,理由是中国有很多生活在体制外的人。也许中国早已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不断加速企事业改革的步伐。但话又说回来,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罢,无非就是一个公平的激励机制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体制外、体制内又有什么区别呢?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