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熟悉的岗位、熟悉的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工作、生活不再新鲜,好像都缺乏了激情,工作和岗位没了挑战性,好像再学不到更多的东西。
其实,静下心来再想一想,每次领导交待写篇文章,办件事情,出个主意,看起来挺简单的,可每次都不那么容易周到妥帖、越来越不容易“推陈出新”了……
所以,我觉得,之所以缺乏激情、感觉学不到新东西,主要是心态没调整好,工作标准该提高一些了。对照古人讲的穷则思变、“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我们的工作没有自我定位到追求极致、追求极品的境界。不是学不到东西,而是还不够用心,不是没有差距,而是没有意识到差距,不是没有激情,而是思想上的“惰性”和意志上的“嬴弱”主导了自己的心态。
其实,只要始终做到主动思考,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不断朝更高的标准、更难的目标奋进,实践中肯定是可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思维层次的。古语讲“温故而知新”,是错不了的。想起了古罗马“猴子军团”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人有反思、创新的意识,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勇于否定和改变的勇气。
晚上又看了一则故事,也给了我同样的启发。故事的名字是《大师的学生》,讲的是一位学音乐的学生拜了一位音乐大师学钢琴。可第一天,大师就给了他一份“超高难度”的乐谱,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如此,接下来的每周,不管学生能不能把前面的乐谱练熟、哪怕是弹得不成曲调、漏洞百出,接下来的一周,大师又会给他一份更高难度的乐谱,学生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沮丧和气馁了,可他还是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坚持下来,因为他觉得大师是在整人,而不是真心想教他弹奏技巧。终于,在三个月以后的某一天,他怀着几乎彻底绝望而愤怒的心情和一颗几乎消磨殆尽的自信心,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教授却没有开口,抽出了学生练习过的最早的第一堂课的乐谱,交给学生,用坚定地眼神让学生弹奏。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讶异万分,当初还没练熟、弹得不成曲调的这首曲子,三个月后,自己居然可以弹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着弹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同样,学生有了高水平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自己的老师,说不出话来。教授却开口了。这位钢琴大师缓缓地说道:“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不给你更高的台阶,不给你定新的标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程度。”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往往习惯并热衷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原来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停歇的环境压力、高不可及的标准杠杆,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被我们跨越了,并孕育出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逼不成才,人的确是潜力无限。
这个故事也让我更深地理解到:对于个人和单位而言,标准就是招牌,标准有时能够说明一切。“金字招牌”挂起来不易、树百年更难。这也让我更欣然乐意地面对未来势必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