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佳节。《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思是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由于五月五日两“五”相重,所以又名“重五”或“重午”。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佳节,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文秀在《端午》一诗中这样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而且表达了对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挞。北宋张耒诗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寥寥数言,诗人内心的那种悲苦凄情便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无论是戴复古的“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还是高启的“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抑或是苏东坡的“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端午节吃粽子,是民间最为普遍的习俗。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多如繁星,西晋周处《风土记》有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唐明皇有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姚合写道:“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也有佳句:“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黄裳写到:“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诗人的境遇不同,流露出来的情感自然也就各异。在一首首的端午诗中,有反映离愁别恨的,如唐代殷尧藩的《同州端午》:“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表达了背井离乡的游子,重返故里时的激动之情。有反映忧闷心情的,如宋代诗人黄公绍在《端午竞渡棹歌》中云:“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眉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心境。与这些苦闷心情迥然不同的,是老舍的一首端午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老舍先生将战争岁月的艰苦、生活的困难,以及那种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真挚感人。
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在诗词中约会端午,我们心中又多了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