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80后,从小,我就喜欢看革命电影,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只能在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过瘾的看上一两部,然后回味好长时间,每次我小小的心灵都会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勇敢强烈的震撼,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看革命电影,在我的心中总有一缕挥之不去的“红”,一种伴随成长的红色电影情结依然长存。
小时候对《地道战》是最有印象的,虽是黑白片,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是色彩斑斓的.在那个带着红领巾的年代,一部电影就可以让我们热血沸腾。最喜欢便是结尾处,无数无数的人民群众,从菜地里翻开挡板,出现在敌人面前。看着一滴滴小水珠,渐渐汇聚成一片汪洋,总有种感动,而《地道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现在被很多人当做铃声的“鬼子进村”,还有关于冀中平原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广大人民的崇敬之情,还有留在童年记忆中的画面。
一提起《红色娘子军》,“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的歌曲就铿锵有力荡漾在心中。红色娘子军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娘子军们接过烈士手中的红旗,迎着朝阳奋勇前进,为解放全中国继续战斗。这一支由女战士组成的革命队伍,是琼崖革命的代表,是海南人民的骄傲。红色娘子军们惊天动、泣鬼神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我。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英雄王成这句紧迫而决然的呼喊,这句电影里的台词,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们走过了那个对英雄向往的青春岁月,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经高喊过向我开炮的台词。《英雄儿女》这部影片不仅留下了经典的台词和激动人心的电影插曲,也在黑白胶片上深深镌刻下英雄主义的烙印。
红色电影呈现了一幕幕摧人泪下的感动瞬间。《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在凶残敌人的包围下坚毅地发着电报,一道道美丽的电波划过暗夜的长空,照亮了革命的前程。《万水千山》中,在埋藏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天险大渡河,红军战士凭着惊世骇俗的勇气和意志爬过一座铁锁横桥,成就了飞夺泸定桥的战争神话。《中华女儿》中从容地走进滔滔江水的八个女子,《狼牙山五壮士》中身负重伤、精疲力竭、弹尽粮绝之后纵身悬崖的八路军战士,演奏出革命牺牲与大无畏精神的最强音。《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妈妈宣誓入党后在革命群众受到敌人追击时,以自己的生命换得百姓的安全,留下的那句“妈妈是党的人,不能让群众吃亏”的话是何等地令人动容。
红色电影塑造了一个个令人崇尚的英雄形象。《烈火中永生》成功塑造了江姐、许云峰等革命志士,受尽酷刑折磨的他们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坚定地走上了刑场。《党的女儿》中,经历千山万水寻找党组织,为保护战友而牺牲的李玉梅。《红色娘子军》中,身负家仇,历经磨难,最终参军消灭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吴琼花。《平原游击队》中,深入敌后与日寇周旋的李向阳,凭着机智与勇敢成为一个令日军胆战心惊、闻风丧胆的传奇人物。在战火中历炼、成长的小嘎子、潘冬子、李铁梅、刘胡兰这类少年英雄曾经是数代人儿时偶像。在红色经典中的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流露着中华民族英勇善战、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红色电影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英雄儿女》中,王成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以步话机向后方指挥部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然后拧开最后一个爆破筒的后盖冲了向敌群。《董存瑞》中,敌人机枪喷射出肆虐的火舌,冲锋的战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生死存亡关头,董存瑞举起炸药包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发出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呼唤,化作革命者嘲弄黑暗势力即将灭亡的语言匕首,预示着革命的必将胜利。此外,《林海雪原》中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接头暗号,《地道战》中“高,实在是高”的屈膝谄媚,都成了代代流传的经典对白。这些或英勇或机智或诙谐的台词,伴随着红色经典影片的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话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谈笑间。
红色电影形成了一曲曲磅礴激越的战斗歌曲。《铁道游击队》中旋律优美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闪闪的红星》中耳熟能详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地道战》中歌唱伟人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柳堡的故事》中脍炙人口的《九九艳阳天》,《上甘岭》中抒发情怀的《我的祖国》,《冰山上的来客》中讴歌友谊与爱情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真切感人的《白毛女》、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等等。音乐是记忆最好的连接点,一首歌曲往往能够唱响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时至今日,这些曾经风靡祖国各个角落成为经典的歌曲魅力依存,很多人一听到这些经典战斗歌曲的时候,依然会为之怦然心动。红色经典的艺术光泽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一直延续。
在电影中看坏蛋出丑无疑是件很过瘾的事。比如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中,鬼子和坏蛋都像一个个傻瓜似的,这就让我们一次次发出了笑声,后来就很少有电影能让我们如此快乐的。我们总是学着电影上的样子,比如平原游击队,当然英雄人物的台词,也是能记住的,比如《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这是我们常用在打泥巴仗的时候,会给我们一种特别的干劲。
正面人物,往往就是通过充沛的激情来表现的。《决裂》中共大的那个龙校长举起那个妇女的手说——这就是资格。还有《火红的年代》中,于洋在高炉前对厂长的一段话,那是很容易流下眼泪的。我总是容易被这种台词所感动,那个时候这种红色电影中的台词还特别多,《春苗》中有,《青松岭》有,《创业》中更有,《第二个春天》中也有,这是一种有利于诗人气质的培养的。激情当然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比如《闪闪的红星》中,我们虽然更关心冬子能不能干掉胡汉三,但是对于映山红在特技下能够开放,对于小小竹排江中游这样的唱词,小小年纪还是有一丝感动的。
50、60年代的电影是经的住时间的考验的,即使过了半个世纪,放到人们的眼前,依然可以像看一部熟悉的新片一样沉浸在里面。这是电影的魅力,亦或是老一辈艺术家表演的魅力,也许是那个时代的魅力。这些电影其实都拍得相当精道。虽然画面不是那么有感染力,尽管对话也朴实不张扬,但就是喜欢那样的简单场景,喜欢知道结局也猜下一步会怎样,喜欢看着那些“好人有好报、皆大欢喜”的完美情节,喜欢和里面的小危险场景一起心跳起伏,喜欢徜徉在自己的英雄主义调调里……
然而,这样的影片,现在,大约是很难再见到了。没有普遍意义上的主角,每一位村长,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长的缩影;每一位八路军分队长,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八路军分队长得缩影;每一位参与对敌斗争的村民,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为了生存拿起枪战斗的村民的缩影。
单纯的喜欢老电影,永远不褪色的经典,这样看着会很温暖~童年有它们静静点缀,和着熟悉的旋律、时不时大笑几声……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那个年代已是渐行渐远,红色经典电影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却依然长存,构成人类灵魂中的伟大正面价值的一个鲜明标志。让我们在红色电影的召唤下,唤起战斗岁月回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中老年人重温过去,让青少年了解历史,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挑起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使我们了解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史,也使我们了解了不屈的民族奋斗史,培养了一代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忘历史,开拓创新是我们对先辈们、英烈们的最好纪念!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