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角 > 烟具赏析 > 正文

火柴盒上的记忆【图】

2013年12月16日 来源:烟草在线据齐鲁网编辑整理 作者:
A+ A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农村非常贫穷落后,老百姓连买包火柴的钱也没有。那年我五岁,记得我们淄博一带农村,有些老年人点烟生火,很少用火柴,他们都是用火石取火代替。
     
  那时在家里,我时常看到父亲和叔叔手握一块火石用火镰一打,它就冒出火花,火花碰在软木柴或秸秆瓤上,火就点燃了。当时我觉得很惊奇,就问父亲:“火镰和火石一碰撞怎么就起火。”父亲笑着说:“这就叫石能取火!”他打了一个比方说,我们采石头时,用钢钎向石头上一撞,石头立刻就冒出火花,它是同一个道理。听了我觉着很有意思,现在想想也有它的科学道理。老百姓都说,穷有穷的办法,穷则思变,穷会使人的头脑更聪明。
   
  解放后,农村用火柴的人多起来,生火点灯做饭都用火柴。不过那时候不叫火柴,叫“洋火”,为什么叫“洋火”呢?因为当时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一些物品,如水泥、煤油、自行车等都带有一个“洋”字,叫洋灰、洋油、洋车,大概是说这些物品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所以冠以“洋”字。从这里我们看出那时我们国家经济落后,不能自给自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先抓经济建设,自力更生建起了自己的火柴厂。我印象中在济宁、济南、益都、青岛都建起了火柴厂。火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在没有电灯、天然气之前,火柴在一个家庭中用处多多,点灯点火做饭都需要火柴。那时父亲和母亲去赶集,第一件事总是想着买一包火柴,回来做饭用。
   
  五六十年代,火柴走进千家万户,一个家庭平均一个月要用两盒火柴,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吸烟的,那么用得更多。那些生活困难的岁月,粮食缺,生活物品也缺,火柴实行计划供应,凭票购买。那时我家有五口人,两个吸烟的,当时按户发火柴票,每户十盒,幸亏我在外地工作,有个单独户口,即便这样家中的火柴也不够用,只好向别人借火柴票。
   
  过去的火柴头五彩缤纷,有各种颜色,像红、黄、绿、白、灰等,包装设计也格外美观大方。那时有很多人喜欢收藏火柴盒,因为在方寸的火柴盒上有不同的图案,小小火柴盒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我也收藏了一些。记得小时侯没什么玩具,也没什么娱乐,收藏糖纸、火柴皮成为大大小小孩子们的乐趣。有些糖纸崭新的,记不清楚从何渠道而来,那些五颜六色、各种图案设计的糖纸被夹在书里,每一页夹一张。我时常拿出来翻一翻,观赏把玩。
     
  火柴皮是从用过的火柴盒上小心翼翼地撕下来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火柴盒基本呈系列化,有的是四张一个系列。那时我为了集全一个系列的火柴皮到处寻找。我将火柴皮集中放在塑料袋里,与志同道合的小朋友分享、交流。有时大家还会以物换物,互通有无。
   
  斗转星移,事过境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打火机在我国出现,打火机凭着方便、轻巧、潮流等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刚出现时,有些青年人感到很时髦,把它作为礼品送人。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找我玩,他知道我吸烟,就送给我一个打火机。那个打火机外壳很漂亮,我一摁,“啪”的一声就打着了,发出的火花是绿色的,使用很方面。
     
  弹指一挥间,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社会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火柴也在历史的烟尘中逐渐隐去,但对火柴的记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