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宗,1995年进入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工作,现任德州烟叶工作站副站长。工作15年间,从事烟技员岗位工作6年。
从陈文宗朴实的话语中,我们听到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感受到了一名烟叶一线工作者实干奋进的精神与信念。
让烟农放心
陈文宗回忆说:“1999年1月,公司安排我到永郎烟叶收购点从事烟技员岗位工作。初出茅庐的我,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过硬的技术,就连讲话都支支吾吾,一张脸胀得通红,还要指导烟农种烟,困难很大。”为了尽快适应环境,胜任工作,陈文宗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虚心向烟农请教烟叶种植技术,晚上将白天遇到的疑点和问题与书本进行参照对比,认真记录总结,第二天再与烟农一起讨论生产技术难题。日复一日,陈文宗对烟叶生产各环节技术要领烂熟于胸,业务水平大幅提升,并且顺利取得烟叶技术分级工高级技能鉴定证书,成为一名懂业务、会指导、能培训的烟技人员业务骨干。所负责片区的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烟叶质量明显提升,在工作上得到了广大烟农的认可。
“在山里干烟技员很辛苦。”陈文宗也会感慨。2001年因工作需要,陈文宗调到菠萝烟点工作。在县城坐班车,颠两个小时,再骑摩托颠两个半小时,才到铁炉乡菠萝烟点。大田移栽期间吃住都在村上,要准备20多天的菜请村民用马驮上山,住在包村干部家,自己生火做饭。山区的水时断时续供应不足,除了保证基本生活用水外,还要保证种烟用水,搞得陈文宗他们连洗澡都成为一种奢侈。“一季移栽下来,我们烟技员一身都是异味。”陈文宗笑说。
陈文宗(右一)在向烟农介绍生产技术
然而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作为一名基层烟技人员,平时做的都是服务老百姓的工作,虽然自己微不足道,但代表着烟草公司的形象,做人、做事要凭良心,不能给公司抹黑。”
让政策落地
“这种烤房,以前见都没见过,烟烤烂了,哪个赔?”在一片纷乱的质疑声中,烟农的情绪开始浮躁起来。
这是2008年7月,发生在德昌县麻栗乡大坝村的一幕场景。
陈文宗告诉我们:“那一年,全县规划在大坝村首批修建40座密集式烤房群,取代旧式烤房。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参数的确定、烘烤技术的掌握,都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烟农心存疑虑,有抵触情绪,这很正常。”
为保证烟叶生产政策落地生根,圆满完成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试点工作任务,不给全县烟叶发展拖后腿,站上把陈文宗调到德州烟点任点长,负责新烤房的试用推广工作。从此陈文宗和技术员一起,起早贪黑,挨户做思想工作,安装调试设备。同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地教、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讲,总算把新烤房、新设备用上。
“我那会儿压力大得很!为了保证烟叶烘烤质量,能卖个好价钱,兑现给老百姓许下的承诺,我把床铺搬到烤房群,一住就是41天。还好最后效果不错,用上新烤房的烟农那年都增收了,值!”陈文宗说。
让烟农增收
2008年凉山烟草系统实行人力资源改革,打破用工界限,员工同工同酬,“能者上,庸者下”体制政策深入人心。那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烟农拥护,乡镇干部认可,陈文宗被破格提拔,任德州烟站副站长。
虽然岗位发生了改变,但他对工作的那份信守与坚持没有改变,对烟农的那份责任与热情没有减退。在全县开展的“一帮一”定点帮扶活动中,陈文宗与王所乡水塘村6社烟农张明富结成对子。
陈文宗回忆说:“那年,张明富承包了110亩土地,推行以一基四化、基地单元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其实当时张明富心里没底,我的心也是悬了整整大半年。”
在有进无退的情况下,陈文宗和张明富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那110亩烟田。从育苗、堆肥、预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移栽、田管到成熟采收、烘烤、分级扎把,除了抓好烟站日常管理外,陈文宗把时间都用在了张明富的烟田和烤房里。
烟叶发生病虫害了,陈文宗和烟技员一起查看病情、对症下药;大雨来临,陈文宗和张明富冒雨踏着泥浆,查看烟田防涝情况;烟叶出炕了,他担心专业化分级人员疏忽大意影响纯度,一直在旁边守候指导。天道酬勤,张明富的110亩烟田收益大幅提升,当年收入25.2万元。陈文宗笑道:“当时,津巴布韦参观团来德昌,看的就是张明富家的烟田,老外很开心,还直竖大拇指。”
在喜悦和收获的幕后,是无数名像陈文宗一样的一线烟叶生产人员,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秉承信念与责任的同时,抒写着自己的人生,鉴证着企业发展的辉煌,也履行着“金叶”卫士的庄严誓约。让我们默默祝愿他们幸福快乐,凉山烟叶华夏飘香。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