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一线,是青年干部经风雨、接地气、长才干的“练兵场”,更是他们施展才华、绽放青春力量的“大舞台”。
去年以来,国家烟草专卖局先后选派6名青年干部,到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展定点帮扶,到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全方位开展对口支援,助力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秦巴山脉,在西北戈壁,在赣南苏区,一批批青年干部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问需于基层、求教于实践,与广大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出实干奋进的动人画卷。
国家烟草专卖局帮扶干部、挂职竹溪县副县长王皓(左一)调研建设中的肖家边村乡村振兴综合体 /照片由本人提供
脚踏实地 倾听民声 甘当“老黄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青年干部而言,只有坚持“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才能在实践沃土中汲取智慧、掌握实情,找准症结、拿出实招。
“再也不用自己存水了,这些盆盆罐罐全部‘下岗’了!”在竹溪县水坪镇塔儿湾村,做豆腐生意的村民高奇奎感激地说,过去因担心停水,自己一直在家用水盆、水桶蓄水。
改变,源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干部、挂职竹溪县副县长王皓的基层调研。在走访中,王皓发现国家烟草专卖局援建的鸳鸯池水库解决了当地缺水难题,但原有水厂规模小、设备老,枯水期供水不稳定。为此,他协调国烟帮扶资金500万元,高标准建设安全饮水项目,进一步保障了8.6万群众的饮水安全。一年多来,王皓走访全县15个乡镇、300余户村民,让国烟帮扶项目更加精准,实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国家烟草专卖局帮扶干部、挂职竹山县副县长高斌(左一)来到帮扶企业,共同讨论蜂蜜产品质量管控问题 /照片由本人提供
进“百家门”、解“千家情”、行“万里路”——王皓的一路前行,折射出帮扶干部深入基层、问需于民的铿锵足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与机关工作相比,基层工作对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初到基层,青年干部往往遇到“学识深但阅历浅”“想法多但办法少”的困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青年干部找准基层工作着力点的关键。为此,帮扶干部扑下身子、挑起担子,在“脚步轻、脚印深”的务实调研中,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破题”之道。
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发展单一、生活环境较差——在走访中,国家局帮扶干部、挂职兴国县副县长的陈铭列出了这样一张“问题清单”。
国家烟草专卖局帮扶干部、挂职兴国县副县长陈铭(右)到永丰乡马良村与群众座谈 /照片由本人提供
“为人民服务,要懂百姓之所想、知百姓之所需。结合调研,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由此,县委县政府在人才振兴、农业产业、生态振兴等方面出台措施,系统推进乡村振兴。”陈铭介绍。
食用菌的市场结构、生产流程和工艺、成本构成,茶叶的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和产品供应结算……如今,谈起这些话题,国家局帮扶干部、驻竹山县擂鼓镇烟墩梓村第一书记丛蔡佳如数家珍。
“跟在家的老年人聊、跟返乡的年轻人聊、跟孩子聊、跟镇政府工作人员聊、跟村两委成员聊、跟企业主聊、跟请来的专家学者聊,多维度还原农村全貌。”在丛蔡佳看来,这是“对症下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
“个别学校建校时间长,基础设施薄弱,教学理念滞后。”在调研中,国家局帮扶干部、挂职红寺堡区副区长的赵薛刚提出,“扶贫必扶智,这一问题必须马上解决。”
为此,赵薛刚积极推动国烟帮扶项目对红寺堡二中的两栋宿舍楼和餐厅进行维修改造,还大力促成北京丰台二中与红寺堡二中结对联建。今年,红寺堡二中中考升学率提高了10%,创三年来最好成绩。
在竹山县,国家烟草专卖局帮扶干部、挂职副县长高斌深入偏远山村找问题、想办法,倾听多方意见,为双台乡建设水坪河口桥梁,解决了8个村雨季无法通行的难题,成为广受群众好评的国烟暖心桥。
在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国家烟草专卖局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李欣在入户走访中,总结出本村“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家风文化、区域位置”四大优势,找准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大海者擒蛟龙。”青年干部唯有耐住性子、静下心来,多到田间地头沾“泥土味”,才能在基层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走在基层,学在山头,干在实处。在乡村振兴一线,帮扶干部向下扎根,通过蹲点式、沉浸式调研,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耳朵倾听、用内心感应,听真话、察真情,拿出解决难题的实招,交出了令人满意的“青春答卷”。
锐意进取 敢闯敢干 争作“拓荒牛”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关键支撑作用,青年人才更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帮扶期间,青年干部充分发挥眼界宽、思路活、见识广的优势,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铆足干劲、开拓创新、奋楫争先,当好乡村振兴“智囊团”“主攻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牵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地处干旱带的红寺堡,常年少雨,农作物种植以大水漫灌为主。聚焦这一难题,赵薛刚谋划国烟帮扶项目,投入资金2000万元支持红川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大河乡乌沙塘农业产业园建设,建成100余座日光温棚,并配套蔬果保鲜冷库。
“现在,红川温棚的番茄远销苏浙沪,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带动5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赵薛刚介绍,帮扶项目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集群式、标准化、效益化发展。
在竹山县,熙熙攘攘的卫浴营销中心,成为带动当地卫浴产业发展的“龙头”。此前,高斌在走访联系企业时,某企业提出优化卫浴产业链的建议。经过多方位调研、座谈、研判,高斌在县长办公会上提出建设卫浴营销中心的建议,获得县领导积极认可,项目得以顺利推动。
“确定帮扶项目,不能先入为主、一厢情愿,要尊重基层意愿,才能发挥合力、高效推进。”高斌总结说。
稻鱼共生、稻蛙共生、稻鸭连作——在竹溪县,秦巴山区有机农业产业园成为热门“网红打卡点”。立足地方特色产业,王皓依托国烟帮扶项目建设田园综合体,开创“种植+旅游”特色农业,创造20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同样缺一不可。
兴国县是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将军县,可丰富的红色资源却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陈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国家烟草专卖局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兴国县委党校联合办学,协助兴国县委党校开发红色精品课程、路线,承接相关培训。
“目前,已有4批次200余人的行业基层帮扶干部培训班来兴国开展党建活动。”陈铭告诉记者,以开发红色资源为带动,兴国的党建帮扶、教育帮扶和消费帮扶都开创了新局面。
满山绿荫蓊郁,农家乐风生水起,孩童欢快嬉闹——走进如今的肖家边村,一派勃勃生机。党建引领,正是小村的“活力之源”。以创建“十面红旗”村党支部为抓手,李欣带动党员群众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行“支部引领、协会治村”治理模式,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烟墩梓村,“一馆、一线、两园”的“红色+”乡村振兴产业链正徐徐展开。“不仅‘面子’靓,还要‘里子’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丛蔡佳坚持用好红色阵地,多次组织村民集体参观,回顾人文历史、重温革命岁月、弘扬红色文化,擦亮“全国文明村”招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扎实推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帮扶干部争做乡村振兴的实干家、开拓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谋在深处、干在实处,以创新思维闯难关、开新路,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心系群众 为民解忧 愿为“孺子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青年干部在基层历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为民服务中叩问初心,厚植为民情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以群众需求作为导向,帮扶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从点滴小事做起、从一线工作干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我是谁、为了谁”的初心。
群众所急所忧,他们拿出真招、实招,办好一件件暖心事——
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一直是赵薛刚心中的牵挂。为此,他走村入户,与乡镇民生服务中心、村“两委”形成工作合力,先后申请最低生活保障7户、补贴各类资金2万余元,为6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助学金,守牢不返贫的“底线”。
在调研党建联系点时,群众屋后的山体滑坡问题让高斌时刻挂念。在了解到村中没有足够资金整治后,他马不停蹄地前往镇政府,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督促,成功治理了该处滑坡问题,保证了群众住房和通行安全。
学校中的朗朗读书声,是陈铭心中最优美的音符。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他向国家局争取资金援建兴国县第十一小学,可提供1620个学位,解决了所在区域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此外,陈铭还资助了3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的求学之路再无后顾之忧。
群众所盼所想,他们铭记于心、起而行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以此为原则,王皓联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以“众人来商量”为平台,在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方面,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乡村振兴“大合唱”。
“群众需要的关怀和温暖,绝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慰问品。”带着这样的思考,丛蔡佳一有空便主动到老人家嘘寒问暖,多次组织孩子参观科普馆纪念馆等,把服务送到房前屋后,让留守群众感受到更多关怀与温暖。
“做好群众工作,要有耐心和恒心。”李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发展民宿产业,他多次召开群众大会、院坝会,在入户走访中讲理念、讲案例、讲方案。如今,全村有20多户村民建起民宿,吸引了大批周边游客。
一点一滴暖人心,件件小事映初心。
帮扶干部的付出,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戴宪林是肖家边村的一位聋哑人,他或许并不知道驻村第一书记来自哪里,但能感受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每次见到李欣都要竖起大拇指。这,或许是对帮扶干部最好的褒奖。
万家忧乐,民生冷暖。在与基层“水乳交融”的历练中,帮扶干部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实现了融入人民、服务人民。
“基层工作,有初来时人生地不熟之酸,有攻坚克难时之苦,有被批评误解之辣,但最终都汇聚为成就感之甜。真挚的群众情,是一份宝贵的收获。”陈铭的感悟,代表了帮扶干部的共同心声,也将成为他们铭记一生的宝贵财富。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只有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才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扎根乡村振兴的基层沃土,帮扶干部以时不我待、不负韶华的激情,施展才华、发挥才智、增长才干,在奉献基层中成长,在建设基层中成才,践行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铮铮誓言。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