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贵林家新建的玻璃平台 /邓楚瑜 摄
秋分迎秋雨。9月22日,天刚亮,侯贵林起了个大早,微微寒意中,忙上忙下地仔细查看建于自家院中玻璃平台的胶有没有打好、会不会漏水。
这个由数十块钢化玻璃拼接而成、方钢为架的玻璃平台,是侯贵林请城里的施工队上个月才建好的,面积有70多平方米,顶部与二楼相连,四周装有栏杆,既可以在上面活动,又能为院子遮风挡雨,一举两得。
“老侯,花了多少钱?”同村的闵贵林、胡贵林准备出工,一前一后路过侯贵林家,看到这漂亮的玻璃平台时,不禁驻足欣赏。
“不多,3万左右。等忙过了这一阵,请你们到上面吃‘风景饭’。”站在院子中,侯贵林乐呵呵地说。
其实,闵贵林、胡贵林两家现在的日子也不差。闵贵林去年种了15亩烤烟,收入6万多元,年底花6万多元买了一辆小汽车。今年,他种植了20亩烤烟,预计能有8万多元收入。胡贵林今年也种植了15亩烤烟,收入不愁。
△侯贵林和胡贵林(右) /人民网 程浩 摄
侯贵林生活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冷泉镇兴隆村委会三家寨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小山村,距离蒙自市区有30多公里。
站在侯贵林新建的玻璃平台上凭栏远眺,远处的青山、天上的云朵,村子周围绿树环抱,村里砖混结构的房屋鳞次栉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谁能想到,这个小富起来的美丽山村,受制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几年前还是个贫困村。过去,居住在这里的29户彝族同胞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玉米和小麦,一年辛苦到头只能顾个温饱,始终难以摆脱贫困,年收入几千元的人家,已是村里的“大户”。
2012年,闵贵林承包了15亩土地栽种万寿菊,但当年价格不好,一年辛苦下来毛收入也就1万多元。胡贵林的日子也不好过,每年孩子放暑假的时候,他心里总是充满了无奈和辛酸——省吃俭用辛苦大半年,攒下的积蓄常常不够两个孩子交学费,奔走于居住在其他村子的亲戚、朋友之间借钱凑学费,是他在那段时间的主线。
转变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按照蒙自市委、市政府部署,当地烟草部门和三家寨村结成了帮扶对子。考虑村里的环境、土地、基础设施等条件,发展种植烤烟是适宜之策。
“到时候烟种出来了,你们会不会不收?”“听说烟叶烘烤是个技术活,要是烤坏了怎么办?”头一次种植烤烟,有村民心里犯嘀咕。当地烟草部门向他们表态:既然动员大家种烟,我们就会负责到底,如果出现任何闪失,风险由我们承担。
为消除村民们的顾虑,当地烟草部门派出1名烟叶生产技术员驻村,手把手地教乡亲们种植烤烟。没有烤房,当地烟草部门早在年初就做好了计划,在烟叶成熟前建起了10座卧式密集型烤房。乡亲们担心烤不好烟,当地烟草部门联合烟农合作社,推行烟叶全商品化烘烤模式,乡亲们只需把采摘的鲜烟叶交给烘烤专业队,不用自己动手烘烤,省工省时还能降低烘烤损失。
2016年,三家寨村29户村民,有24户种植了烤烟,户均种烟收入3.12万元。4年来,全村种烟总收入突破300万元,达316.62万元。
△当地烟草部门为三家寨村修建的彩钢瓦大棚 /邓楚瑜 摄
实打实的帮扶,体现在方方面面。为满足乡亲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当地烟草部门于2018年投入资金9万元,在村里建起一座彩钢瓦钢架大棚。为增加乡亲们的自身“造血”功能,烟草部门在去年捐赠了10万元资金,与社会力量一起帮助三家寨村建起了一个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养牛场。
依靠种植烤烟,侯贵林有了一些积蓄,今年他承包了80亩土地种植万寿菊,预计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胡贵林今年除了种植15亩烤烟以外,还种了5亩姜,眼下生姜的行情不错,等明年春节期间成熟后,能有8万多元收入。闵贵林今年种植了20亩烤烟,等烤烟交售结束后,他打算开着小汽车,带上老婆孩子,到蒙自附近的县市耍耍。
“以前日子紧,从来没有带妻子出过门。现在有条件了,要把以前欠她的补上。”闵贵林乐呵呵地说。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